閆佳琨
(吉林工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507)
行政法學研究中的本土資源是指在行政法學研究中遇到的或者必須吸收和處理的屬于本國領土范圍內具有一定民族屬性、一定地域屬性、一定人文屬性的那些資源。對于行政法學遇到的資源也有不同類型,主要是外在于本國范圍內的資源和內在于本國的資源類型。前者具體來說比如在國外行政法規和行政法文化中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政治、文化要素等等。后者即是本土資源,這是一個相對來說的問題,而且僅僅是資源類型。行政法學研究中不能將資源與行政法學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混淆。
我們而言的本土資源一般來講,一是在于行政法學研究資源中的資源,我們更容易將制約行政法學研究的資源作為本土資源的組成部分。二是能反映行政法學底土的資源,不能寬泛的認為經濟制度是法律的底土,作為本土資源的一部分,也需要我們去繼續深入研究理解。三是能以物質或非物質形態出現的資源,比如客觀資源、一國經濟相關硬件、有關行政法的歷史傳統、民族精神、一國獨有的宗教因素等。四是由不變要素和可變要素所構成的資源,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時代的歷史、社會、文化狀況,這是不可變的,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因素也都在變化著,而行政法研究中對本土資源的可變資源的正確把握更加重要。
行政法本土資源研究與行政法實施規則都有有著一定關系并結合的,而這及是行政法學研究中本土資源的范疇。具體來說一是含有歷史傳統且對行政法走向有一定決定作的本土資源,如歷史傳統在國家發展中所形成的文化和社會屬性資源。二是以民族特性為組成對行政法走向有一定決定作用的本土資源,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都是對影響制約國家法律的重要因素,三是以自然條件組成對行政法走向有一定決定作用的本土資源,在孟德斯鳩的著作中法律與自然的關系研究已經較為系統,法律是立體的,外界的自然環境影響是有點,也是和特定國家特定自然環境條件相關的。四是以憲政形態組成對行政法走向有一定決定作用的本土資源,國家政權體系與法律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重要的本土資源,需要予以足夠的重視。五是以民風民俗組成對行政法走向有一定決定作用的本土資源,法律的調整是針對于社會變化以及人民情況,我們也應該使這些規則能夠對應存在于民眾的民風民俗。
行政法學研究中對于資源的利用是必然的,而這些資源有著重要的價值體現,本土資源又是行政法學研究的底土,又對行政法學走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對其價值要賦予更高的重視。價值屬性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一是確定行政法學屬性價值,它具有普遍統一事物的屬性,是人類社會所有國家共有的現象。而行政法作為國家法律,其在國家法律制度體系中的性質也是及其重要的。二是行政法學范疇的價值,而不同學者來行政法學范疇也是存在差異的,而差異產生的決定因素是由于所在國家、地區本土資源決定的。三是制約行政法學格局的價值,在行政法學在一國的總體結構狀況視為行政法學格局。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格局,也受到了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影響,也常常受到本土資源的制約,但依然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四是行政法學進路與格局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國家政治、經濟格局穩定與否決定了行政法學進路的穩定與否,而在穩定時期行政法學格局很好的替代了象征法學進路。行政法學進路對行政法學格局有了很好的延伸,同時又對行政法學格局進行否定,不同時期表現亦不相同。
行政法學研究中本土資源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其認識和態度由于主觀的原因在不同國度或地區有著不同的結果,甚至會衍生出不太科學的理論,故而對于行政法學研究中本土資源的合理利用至關重要。
首先是關于重視行政法學研究中本土資源的開發問題,前面我們討論了行政法學研究中本土資源的范疇,是大方向下其本土資源的存在空間問題,與此同時還涉及到開發問題。法是理性的是有資源的,一切事物皆有其法,而法的根本理性與各種存在物之間的關系,同時資源也是遵循這自然法則的,而法律與法律也是有關聯的,我們需要在這幾方面中深入研究,以做到更好的對行政法學研究中本土資源的開發。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對行政法學研究中的本土資源進行理性定位。
其次行政法學研究中本土資源的合理利用標準也是要重點對待的,要將本土資源予以利用價值,發揮應有的作用,將本土資源具體內容予以量化,使之質與量相輔相成。
最后則是關于技術問題,資源有著自然物、政治等屬性,對于行政法學研究中本土資源合理利用的技術性也是我們必須討論的,行政法學研究中的本土資源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而行政法學研究也分著不同的層次。所以在法學研究的開始,對于本土資源的處理技術,就應該專注于這些資源與法律現象各種關系。這樣才能更好的對本土資源加以合理利用。
[1]章志遠.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行政法學研究[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 (03)
[2]關保英.現代行政法的終結與后現代行政法的來臨——后現代行政法精神之論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 (04)
[3]關保英.論行政法學研究中的本土資源及合理利用[J].比較法研究.2012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