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宇
(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隨著世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園林學科的發展正在突飛猛進。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在世界上享有園林之母的盛譽,成都園林作為中國園林的重要組成部份,探究其發展特點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進入新的生態文明階段,中國園林需要進一步挖掘其優勢,保護環境,再塑勝景。堅持科學的利用開發環境,十隨著世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園林學科的發展正在突飛猛進。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首次和生態文明建設首次放在同一位置,突顯重要性是在黨的十八大上提出的。要建立“美麗中國”需要實現中國民族永續發展兩者其前提與基礎都是生態文明的發展,通過生態文明的建設發展,能突顯我國對于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國西部擁有著綿延不斷的天然草地,這些天然的草地是我國綠色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我國生態環境中最為脆弱、荒漠化最為嚴重、水土流失最為嚴重、沙塵暴頻繁發生的地區。在我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應當首先做好大力開展植樹種草,營造山川秀美的環境,走生態經濟發展之路。我省將以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四川為統領,堅持在強化保護中科學開發、在科學開發中強化保護。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林業生態旅游強省和中國西部生態旅游目的地。四川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經過多年的開發已形成許多著名的旅游區域,并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強省跨越。在中國經濟版圖偏西的位置上,可以找到一個美麗的菱形,只需要你把成都、重慶、西安、昆明這四座城市的圖標用直線連接起來,就能發現這顆迷人的“鉆石”,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上很是閃耀。3月8日,在全國兩會上,成都提出了從國家規劃層面支持成都、重慶、西安、昆明構建成渝西昆菱形(鉆石)經濟圈的建議。四城擁有各自明顯的區位優勢;成都: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和連接點;昆明:南絲綢之路橋頭堡,緊密連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西安:北絲綢之路的起點;重慶: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腹地。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現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現都有很大的裨益。有利于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的形成;也有利于打造國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的戰略平臺,推動東、中、西部更好地均衡協同發展。從國家的規劃層面來構建“成渝西昆菱形經濟圈”,從而打造西部大開發升級版。有利于更好實現“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戰略。
古巴蜀時期,出現了一些祭祀的祠廟,如祭祀望帝杜宇的望帝祠。蜀王開明九世在位期間,不僅大量營造了王妃墓園,而且祠廟、園亭也修建了不少。而成都園林的轉折期則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武侯祠就是當時南陽人為了紀念諸葛亮而形成的園林,是在當時的臥龍崗上修建的祠院。
成都園林在唐宋期間發展到了繁盛時期。一方面是因為自古以來成都地區就是一個鐘靈毓秀、人才輩出的好地方;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許多著名的大詩人、大文人、名學士到此,他們有的因官宦游入成都,有的因避難流落,極大的促進了成都園林的發展和演變。也正是因為如此,成都地區也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紀念園林。成都現存年代最早的名勝之地。其它的還包括眉山三蘇祠、成都杜甫草堂、廣漢房湖(唐·房瑁)、新繁東湖(唐·李德裕)、崇慶罨畫池(宋·陸游)、新都升庵桂湖(明·楊升庵)、成都望江樓(唐·薛濤)等一大批園林。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這些園林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特有的藝術魅力,逐漸成為成都園林的主體,代表著成都園林的典型突出的風格。
明清時期是成都園林成熟期,成都園林發展已完全成熟,出現了大家熟悉知的新都桂湖,成都杜甫草堂,樂都江堰古常道觀等。明清兩代,成都的私家花園均在時期有所增加,如成都有明代宰相卓秉恬的相府、清代狀元駱丞襄的駱公府、名將岳鐘祺的宮保府、名作家巴金的祖居李宅等,據《成都通覽》記載,清朝末年,成都著名的私家花園有:城內布后街孫家花園,城內小福建營龔氏遽園,城內三槐樹王家花園,東門外雙林盤鐘家花園,南門外草堂寺側馮家花園,南門外百花潭對面雙孝祠花園,其間多有荷池湖柳、水閣涼亭、曲橋竹徑、梅苑假山,布局十分考究。
成都園林作為中國園林的一個整體,針對成都園林的系統調查和特色研究,無論是就現在中國園林的類型研究,還是成都地域文化的分支研究來說,都是一個需要開拓的生地,一個函待填補的空白。本文從成都地區的歷史淵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方面著手來分析成都環境演變對園林的產生和發展的影響,研究成都環境演變與園林發展的關系,為成都園林事業發展提供提供科學參考;能更加全面、深入、系統的認識其發展歷程,通過研究,提出成都園林發展對策及建設措施,為成都園林發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是四川的省會,占地總面積一萬二千一百二十一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48 萬畝。具體地理位置是東經102°54'~104°53'和北緯30°05 '~31°26'之間,成都市南北寬一百六十六公里,東西長一百九十二公里。分別與德陽市、資陽市、眉山市、雅安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毗鄰,屬于內陸地帶。成都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西南地區交通的重要樞紐,亦是國家社會于發展計劃、國家經濟單列市、是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的中心。
成都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夏天并不炎熱,冬季也不寒冷,年平均氣溫在16.7℃左右。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每年的年均降雨量在945.6 毫米,每年平均日照時間1071 小時。
成都所在地區地質歷史悠久,地層出露相對較全。再地勢方面,具有顯著的差異,西北地區地勢較高,東南地區地勢較低,以深丘和山地為主的西部盆地邊緣地區,屬于西部,海拔基本都在1000—3000 米之間,其中,大邑縣雙河鄉為最高處,海拔為5364 米,相對高度在1000 米左右;由第四系沖擊平原、臺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組成的成都平原的東部,屬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開發歷史悠久,墾殖指數高,地勢平坦,海拔一般在750 米上下,最低處金堂縣云臺鄉僅海拔387 米。由于地表海拔高度差異大的原因,致使水、熱等氣候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產生差異,不僅東部平原的氣溫、水溫、地溫高于西部山地。成都市地域范圍內有繁多的生物資源,分布較為集中,門類也繁多。其重要的原因也是在于其地理位置的優勢,也就是山地上下之間呈現出明顯的不同熱量差異的垂直氣候帶,這也為成都市的農業發展、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有著“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自然環境優越,經濟文化發達,其園林藝術以”文、秀、清、幽“為風貌,以”飄逸“為風骨,獨具地域性特色,其中代表性園林如位于成都市區的諸葛亮、劉備紀念地——武侯祠,是全國最負盛名的君臣合祀廟宇,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3年。而位于成都市區的杜甫草堂,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故宅舊址就,這也是一座富有詩情畫意和竹林風光的名園。在公元759年,大詩人杜甫移居成都,在此居住時間長達3年9 個月,據此期間作詩240 余首,其中居草堂之作的最著名的一篇則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草堂中有幾大主要建筑,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等。建筑結構布局緊湊,相互呼應,別具一格。各種歷史資料、文物等珍藏在草堂博物館內,其中歷史資料3 萬余冊,2000 余件的文物,這些珍貴資料是我們研究“詩圣”杜甫的重要資料。在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草堂也是其中之一。位于成都市的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的文殊院,它經歷了很長的年代,前身的名稱也不一樣,在唐代,它叫做“妙園塔”,而在宋時則名“信相寺”,但是在明代被戰火毀壞了,最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當地組織重修,最終定名為“文殊院”。寺內藏有的各類經書名畫也十分之多,有500 余件名人書畫是自唐宋以來就珍藏的,各類經書也珍藏有12 萬余冊,還有其他的實物珍品,比如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繡等。位于成都市區的全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的青羊宮,始建于唐,現存殿宇建于清代。主要建筑有靈祖殿、混元殿、八卦亭、無極殿(即三清殿)、斗姆殿、唐王殿、柴荊臺等。宮內文物豐富,環境幽美獨特,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場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綜上所述,成都地區園林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人文底蘊深厚,歷史悠久,也有神奇的傳說故事,各個時期的園林發展各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