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女兒出生的那一天,是我這輩子最幸福的一天。成為一個父親,是我這一生中取得的最高成就。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在狂喜和幸福之余,我也感到了緊張和惶恐,我開始理解我的父親母親對我毫無保留的愛。我不停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要給女兒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童年、最好的成長環境。
但是,什么是最好的成長環境呢?作為70年代生人,我的成長環境和今天比起來幾乎有著天壤之別。1974年11月,我出生在承德一個優美的鄉村,和無數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一樣,我經歷了一輩子最自由自在的歲月,天空很藍,稻草很香,我無憂無慮,天天跟著村里的孩子在田埂間、野地里撒開腳丫風一樣奔跑。
這種“野蠻生長”的狀態,在我6歲的時候戛然而止。我隨著父母搬進了單位的職工宿舍,那是我第一次離開熟悉的環境。你可以想象,一個孩子,人生地不熟,住的地方甚至連一個同齡玩伴都沒有,那得是一種多大的孤獨啊。還好后來我考進了縣城中學,身邊有了同學,大家一起住校,一起學習、玩耍,一起在綠蔭下和陽光里發芽、長大,生活快樂而充實。再后來,我考上了外省的大學,背著很少的行李,坐在綠皮車廂里,跟著轟鳴的汽笛聲,離開了家鄉和父母……
這就是我的成長經歷,從承德農村到北京郊區,從縣城的中學到外省的大學。每一種環境,每一段經歷都是不可或缺的,是它們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其實,這就是70年代許多人的共同成長經歷,說不上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只能算是一種自然成長的狀態,用通俗點的話來說,是一種無意識的“放養”狀態。
許多年后的今天,孩子們的生活條件比起我小時候已經好了太多,但這種無意識的培養狀態其實依舊普遍。只不過“放養”變成了“溺愛”,那些當年沒有的,父母就想一股腦兒都給孩子的心態,我完全表示理解。但是這樣的成長真的好嗎?這樣的成長孩子們快樂嗎?兒童的心理疾病一年比一年多,被過度溺愛寵壞的孩子到處都是。
你希望孩子變成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嗎?肯定不會吧。所以關于成長,我覺得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我要培養出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希望他健康,希望他快樂都沒有錯。但是,如果是一個有著開闊視野,有著健全心智,能夠獨立思考,適應創新和擁有冒險精神的孩子呢?
要培養這樣的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是必須的。
當我構想出“成長地產”這個概念時,不是作為一個開發商,而是作為一個父親的思考,我到底要給孩子創造什么樣的成長環境。除了就讀最好的學校之外,她能在這里交到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建立一生的友誼,心智快樂健全地長大。她能夠隨時接觸到濃郁的人文藝術氣息,變得優雅而知性。她能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愉快的奔跑,用腳步去丈量世界,同時擁有健康的身體……這樣一個社區,就是我想要給予女兒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童年、最好的生活環境。
有時候,看著女兒,我總是想讓她長慢一點,也知道總有一天她會離開家,踏上自己的道路。和許久沒見的朋友吃飯,看到他們的孩子幾年沒見,就從嬰兒變成了少年少女,突然就感受到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長的時間是有限的,從出生到18歲,其實很短。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成長環境的時間,也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