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筱川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武漢隨著它經濟的大步發展,地鐵站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城市的各個地方,地鐵站出入口的景觀也必然的成為了城市面貌的一部分,不在僅僅滿足使用,它的設計,它的細節,它的審美也成了人們去細細研究的對象。
寶通禪寺站位于武昌亞貿購物廣場旁,此站加景觀道路所占面積約為200m2,長方形,長的一邊靠近馬路,附近的建筑有武昌亞貿購物廣場、江天大廈、對面有武漢軍區總醫院、寶通禪寺,緊靠地塊的里面是居民區。人流量可見一斑,關于使用人群便不得不考慮的他的多樣性。對于這樣一個使用率高的公共空間來說,既要滿足活動與使用,同時也要從審美的角度考慮。
城市公共景觀是指的是在城市中由城市中的街道、各種廣場、不同的建筑物、城市的園林綠化等形成的外觀及氣氛,是城市空間與物質實體的外在表現。城市公共景觀包括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兩個方面,自然景觀要素主要是指自然產生的風景,如山丘、江河、湖泊、等。人工景觀要素主要有帶有人為因素的人造景觀,如文化遺址、建筑物、廣場等。在城市公共景觀中公共環境、公共活動和活動中的人這三個方面構成景觀的要素。
然而,可以把城市公共景觀類比室內空間,分為大致四個部分,一為城市建筑,類比室內的建筑本體。二為城市空間布局,包括城市廣場、道路、步行街以及公園等,類比室內的空間布局。三是地面,是指城市路面的鋪地,同樣類比于室內的鋪地。四是城市中的小品或者公共設施,如坐凳、廣告欄、燈具、噴泉以及雕塑等,類比于我們室內的家具。通過這樣的構成要素的類比,清晰了我們對公共景觀構成的認知,但是城市景觀必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在一個整體的體系中了解每一個要素。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公共開敞空間對于城市居民的作用越發顯的重要。正如馬斯洛關于人的基本需求的層級理論所言,隨著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的需求將逐漸從生理、安全的最基本的需求上升到獲得尊重、自我實現、學習和美學等高層次的需求。優美、舒適、有序的公共開敞空間迎合了這種需求,對實現人們的自身價值、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國內的城市化進程不斷發展,人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大幅提高,總體城市公共景觀設計的水平也有提高,但是細化到每個設計師水平還是良莠不齊。其實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當前中國速成景觀設計迅速滋生,具體體現在規劃設計方面缺乏有深度的思考,建設施工方面周期過短,一味追求速度不管質量。
國內城市景觀設計中還有一個尤為突出的特點是拷貝景觀已成風氣,這種拿來主義直接照搬,移花接木,張冠李戴,規劃設計缺乏原創,一味表面化的簡單模仿,重形式而輕功能,重視覺效果而輕環境生態作用等,導致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城市沒有識別性,抹掉的每個城市應該有的個性。
對寶通寺地鐵站做了一些具體的分析后,當然會得出一些比較有說服力的方案,而一切方案都會與人是緊密相連的,除了地塊旁的建筑體塊分析外,主要的還有人流的分析,要全面的考慮人在這個空間的行為,怎么去安排這些行為的空間劃分,怎么讓這些空間相互聯系又互不干擾。在行人的行走路線看,分為比較趕急的人、閑逛的人、停頓休息的人,那趕急的人走的路線會是最短的,閑逛的人可能會繞下路走走,休息停頓的人需要的是稍微邊緣化的空間,這些空間往往和植物景觀還有公共設施分不開。
通過研究公共空間人的行為以及心理,可以找到不同的人行路線,怎么把路線直觀的告訴路人呢,可以直接用鋪裝的不同來分,每一種鋪裝他的質感形式都有不同,給人的感受也會各異,所以這會很直接的區分。怎么把空間直觀告訴給路人,就要想到在分好的各個空間里面合理的安排布局,在空間里面通過對植物景觀細節的把握,以及對公共設施的性質用途的運用,使每個空間各自美觀大方獨立而又不失整體。
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前進,人們對城市公共景觀的理解認識和使用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城市公共景觀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想要做好城市公共景觀,使它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就要避免受到速成風景拷貝風景等不良的影響,著重從功能、環保、文化、心理及美學等方面考慮。最根本的也要始終不離“以人為本”是現代城市設計的核心思想。
一個現代化的、民主的社會和城市,應該創造多樣化、人性化的公共開敞空間,使空間為公眾所使用和享受。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開敞空間設計是必須遵循以人為核心的原則,重視研究人們的行為規律和需求愛好,創造高質量、多功能、富有特色的空間環境,使人獲得親切、有趣、舒適、自由、愉悅、安全的體驗和感受。我們對空間設計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提高公共場所的環境質量,不僅滿足人沒,們物質上的需求,更要滿足人們精神上追求。
[1]梁雪 肖連望《城市空間設計》天津大學出版社
[2]魏向東 宋言奇《城市景觀》中國林業出版社
[3]鄒德慈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規劃學刊2006 [5]
[4]劉濱誼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 東南大學出版社
[5]克萊爾·庫伯·馬庫斯 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
[6]弗魯卡《步行規劃和設計》
[7]安德森《街道》
[8]西卡雷夫 朱潘《步行者的城市空間》
[9]《環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