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龍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益陽分院,湖南 益陽 413000)
隨著人類對地球上各種資源的“瘋狂式”開發和“掠奪式”利用,以及各種工程活動的開展,地質環境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雖然存在自然原因,但人為因素不可忽略,特別是在中國,地質工程建設過于頻繁,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均發生了很多變化。鑒于此,筆者認為做好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意義重大。
在地質學領域,我們將地質活動的異常以及因地質環境變化而表現出的不良地質現象稱為地質災害,譬如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出現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不僅會破壞社會環境,而且會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最近幾年中國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其中地質災害的比重很大,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超過了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總量的20%。地質災害的形成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對于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人類難以避免,只有通過積極的預防措施減小損失;而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譬如人類的工程建設活動,一般都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這要求人類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更加科學、合理。我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多變,生態環境不斷變化,加之經濟相對落后,抵抗災害的能力相對較弱,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形成了災害類型多、強度大、頻度高、分布廣、影響嚴重的格局。據統計,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災害在我國出現最多,分布最廣,其中西南、西北最為嚴重。
地質災害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認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自然環境本身決定的,人類難以控制和改變;人為因素主要是由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產生的,屬于可控因素。
以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為例,這里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地理環境,是地質災害的主要成因。
(1)地形地貌特點
從地理位置而言,廣元市朝天區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交通條件便利,是山洪暴發較為頻繁的地方。從地形特征而言,廣元市朝天區地貌差細化明顯,高差參差不齊。西北部地區多為山地地形,河谷間差異較大,地勢陡峭。同時,這里也是山區支流的發源地,呈樹枝狀分布。從地貌特點而言,山地為高、中、低山,東南側位于平原地區。對于斜坡處平原而言,呈一級階梯沖洪積扇狀。
(2)水文氣候特點
廣元市朝天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澇災害頻發,冬季陰雨綿綿。
(3)地質環境特點
就地質環境特點而言,西北部山區體現的比較明顯,呈斷裂發育。就褶皺形態而言,多為方向多變式推覆體內部次級褶皺,平緩性與陡傾狀態并存,巖體破裂,已經呈現出多種裂隙。但就這種地質條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條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災害的發生。
對于地質災害而言,多數災害的發生都與人為因素有關。就該地區的地質自然災害而言,濫砍濫伐、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等因素是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在山區,大面積森林的破壞,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將會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礦山的過度開采,不僅會使植被遭到破壞,產生的礦渣與廢土被傾倒進河流中,將直接造成河道淤積。如果氣候發生變化,會導致河水流量猛增,發生泥石流自然災害。同時,山區地震自然災害的存在,是導致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隨著地震的發生,多種自然災害都會發生,并且會較為頻繁。在地震發生之后,也會留下嚴重的災害隱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響,地質較為脆弱的地區也就成了災害多發地,而這些地方也是應做好防范措施的重點地區。
地質自然災害的發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既有災害體,也有受害體。而在災害多發地采取應對與應急措施,也應從這兩個方面加以考慮。同時,為了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應將可能性的災害源消除,并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體活動能量,以有效削弱災害活動的能力。眾所周知,自然災害一旦發生,不可抗拒。而如果受災體存在,就應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提升受災體的防御能力,盡可能避免其遭受破壞。
上文已經提到,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與地質狀況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就需要加強地質勘測工作力度,并成立專門的勘察與調查小組,對地質災害發育狀況與潛在安全隱患進行調查。另外,聘請專家進行分析,從地質特點、形成原因等原因認真調查分析,對危害程度加以科學評估,并定期對現場進行深入觀察、調查。
對于災害發生頻繁的地段,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調動多種力量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在自然環境得到相應改善之后,生態平衡能夠得到良好保障,這樣也會使災害發生頻率降低。
在信息化時代,通過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建立災害預警系統,更便于預防地質災害。在此過程中,還應建立起動態災情預警系統,充分利用GIS以及測量動態變形監測技術,通過對GIS以及測量變形數據的分析處理,建立起完善的災情檔案與應急方案數據庫,一旦發生異常狀況,將信息及時發布出去,并啟動應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實提升災情防治水平。
總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地質災害。這不僅關乎人們的經濟利益,還與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為此,對于施工人員而言,應充分明確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的艱巨性與長期性,在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前提下,融合其他多方影響因素,做到對自然地質災害的全面防治,進而為巖土工程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工作環境。
[1]邱躍芝.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07):185.
[2]梁仲,向君容.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特點及防治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1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