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京宜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代絲綢之路范圍之上,中國與西亞各國之間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合作發展區域,其東邊連著亞太經濟圈,西邊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相聯,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是要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開拓、暢通中國西部從陸路通向中亞、西亞、歐洲和非洲的通道,以達到便利溝通、充分交流、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目標。
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同志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中提到:“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是要開拓和暢通我國沿海各港口從海路通向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紅海、亞丁灣等的通道,以達到便利溝通、充分交流、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目標。
“一帶一路”全新的地緣、經濟和政治內涵,將使中國與有關國家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合作區域。這個合作區域“,覆蓋30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是實現中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和東西部均衡發展的重要一環,也將為遼闊的歐亞大陸和印度洋沿岸帶來勃勃的發展生機。”[1]其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這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大手筆。通過與沿帶沿線各國共建交通基礎設施,促進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加強能源合作,實現區域一體化,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將帶動我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其二,促進有關國家的共同發展和進步。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提出了共同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模式: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此舉可以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的特點轉化為務實合作、取長補短、互惠互利的優勢,從而促進包括中國在內的有關國家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由中國歷史上以絲綢貿易為象征、連接中外海上貿易的交通線而建立起來的海上絲綢之路,延續著中外經濟貿易和人文交流關系。今天,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需要做什么,海南需要做什么?筆者認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基本內容就是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政策溝通。政策的支持和引領,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內容,也是它的重要條件。其一,要充分了解沿路各國各地的基本情況和具體訴求。例如要深入了解有關國家對各自利益的關切,特別是對各自核心利益的關切,只有尊重各方對利益的關切,特別是尊重對核心利益的關切,才可以開展全方位和深層次的合作。其二,改革體制機制。要進一步對外開放,就需要改革體制機制,在保證國家安全的前提下,破除對外交流中的有形或無形的障礙,清理和破除形形色色的不合時宜的行政壁壘,促進海上投資和海上貿易的便利化。其三,加強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除了在傳統安全領域加強合作以外,還要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加強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如打擊海盜和恐怖主義、抑制跨國犯罪、抵御海洋災害、提供公共產品、推進海洋環保、海洋預報、救助服務、防災減災等等。應當本著和平、合作、發展、共贏的原則,加強與東盟、南亞甚至更廣地區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生態保護、海洋資源開發等方面政策溝通與合作。
道路聯通。橫跨大洋、連接歐亞,使得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沿線國緊密聯系的紐帶,在這個紐帶中,道路聯通是基本內容和保證條件。在道路連通方面,必須加快推進海陸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其一是沿海港口的建設,并使它們相互聯通。其二是空港的建設,并使主要城市之間直接通航。其三是共建海上公共服務設施,如信息網絡、后勤服務等。要改變目前的交通窘況,變斷頭路為連續路,變大彎路為直通路。特別要改變目前一些國家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況。
貿易暢通。海上絲綢之路的投資貿易和市場規模潛力巨大,要實現貿易暢通,其一,要推進沿線各國的經濟一體化和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打破關稅壁壘、行政壁壘和其他障礙,促進投資貿易的便利化。其二,將“運出去”和“運進來”結合起來,將優勢產品運到各國各地,同時也將自己需要的產品從各國各地運進來,提高物流的速度和質量,實現沿路國家的互利共贏。
貨幣流通。貨幣流通是指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連續不斷的收支運動,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支撐點之一。在這方面,其一,要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讓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沿路國家的貿易伙伴逐步接受為結算貨幣,這樣將加大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影響力,為中國政府的匯率政策增加主動性與靈活度。其二,要大力推進邊境貿易,如廣西、云南與越南的陸上邊境貿易,海南與越南的海上邊境貿易等,并逐步擴大,形成氣候。
民心相通。民心相同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助推劑。在文化、教育、學術、藝術、旅游等方面,開展各個層面的民間交流,使人民互相了解,形成共識,消除誤解、增進友誼,可以帶來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只有民心相通,并且越來越通,才能保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不斷延續和發展。
只有上述“五通”實現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才能真正建成。只要還有一個方面不通,海上絲綢之路就沒有真正形成。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道路聯通和貿易流通,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含義,比古代的絲綢之路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于兩漢。隋唐以前,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補充形式,沒有形成規模。隋唐時期,在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火隔斷的情況下,海上絲綢之路逐漸發展起來。唐宋時期,隨著我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快速發展,海上航線得以暢通和延伸,不僅能到達東南亞,還到了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非洲大陸。明朝初期,以鄭和下西洋為重要標志,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狀態。明清以后,由于相關國家的禁運政策,航海業逐漸陷于衰敗的狀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對外貿易、對外文化交流的極為重要的通道,而海南則是這個通道中的極為重要的中轉站。
關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線,目前還處在研究的初期階段,有多種觀點。一般認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航線。第一條航線為:東南亞—海南—廣州(泉州)。這條航線的特點是經過瓊島向海外輸出廣州、福建、浙江等地出產的銅錢和瓷器等,從東南亞輸入的主要是香料和珍珠等。第二航線為:海南—廈門—寧波—日本長琦。主要從海南輸出本地的沉香、黑糖、玳瑁等,經過廈門到寧波,然后再載上當地的瓷、絲、布等等,到日本的長崎,從長崎運回棉紗和棉制品等。
海南現存的歷史文獻及眾多實物,證明了海南作為黃金航道的交通樞紐,發揮著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臨高角燈塔被國際航標協會列為“世界一百座歷史文物燈塔”之一,該燈塔由法國人建造的,至今還在為船只指明方向,它說明了臨高角自古就是貿易通商口岸。“華光礁Ⅰ號沉船特展”從2012年起在各地巡展,它集中展示著水下發掘的宋代文物250多件,這些出水文物具有明確的地理坐標,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物。據海南省有關部門統計,三沙海域有100多處沉船遺跡。國外學者更估計,南海的沉船遺跡多達1000余個。三亞藤橋的古墓群是古代阿拉伯商人的墓地,它說明此地曾是海外貿易的重要門戶。早在隋唐時期,中東一帶的阿拉伯人就駕船經印度洋、南海,抵達廣州(泉州)經營貿易,此地正是一個重要的補給站。阿拉伯人在此休息、生活、定居,以至死亡,安葬墓地數量眾多,墓碑雕刻藝術精良,說明這里曾經定居的穆斯林人數眾多,人才聚集。海南的“更路薄”,是記錄航海知識的手抄本,或是手繪的航海地圖,據海南大學周偉民教授研究,“更路簿”形成于鄭和下西洋之前,在元朝的末年和明朝的初年,由歷代漁民不斷補充修改,流傳至今。福安窯址位于海南澄邁,是南宋延至明代的窯群,可以燒出多種瓷器,有些瓷器是供出口用的,這也是海南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十分活躍的明證。綜上所述,海南確實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
此處所說的“橋頭堡”,應當包含兩重含義:其一是排頭兵作用,即抓住機遇,率先實現全面開放。其二是服務基地作用,即為過往的人們提供生活補給和相關服務。具體而言,應當首先在如下幾個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更好地發揮博鰲論壇的引領作用。海南在國外的華僑有3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通過博鰲論壇凝聚僑心僑力,擴大對外交流,解決問題,增進共識,這是海南參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內容。同時,主動邀請沿路各國的有關方面代表來博鰲參加會議和活動,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溝通機制,展開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尋找合作的機會和方式,這樣,可以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帶來可觀的創意。
第二,率先打通與有關國家的海空通道。海南與沿路有些國家與地區的交通還不夠便利,甚至是很不便利,這種情況應當從速改變。應當采取主動措施,與有關國家和有關部門溝通,建成海上和空中通道,形成放射狀、網絡狀的交通布局。例如,要加快建設以海口港、洋浦港為雙核的面向東南亞的航運樞紐和物流中心,設法打通從海南到老撾、緬甸、越南、泰國等國的“斷頭路”和“大彎路”等等。
第三,大力推動服務業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放開準入限制,利用外資興辦教育、醫療、文化產業,大力發展育嬰養老、商貿物流、旅游度假、電子商務等。積極吸引國外知名醫療機構、康復保健中心、醫療培訓機構等落戶海南。加快海口、三亞郵輪母港建設,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開辟郵輪旅游航線。支持游艇產業做大做強。建設國際旅游島的主旨就是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而達到這個目的的主要方法是不斷擴大對外開放。
第四,強化與有關國家的海洋經濟合作。2012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聯合聲明》,確定了雙方共同編制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經貿合作的五年規劃;2013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第16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了“2+7框架”;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海口、三亞的油輪母港,開辟油輪旅游線路,做大游艇產業等等,這些都需要同有關國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實現。海南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條件,在中國—東盟合作中有所作為,包括海洋科研、海洋環保、海上搜救、船舶建造、漁業發展等方面。
第五,把推進邊境貿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996年1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邊境貿易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規定邊境貿易分為邊境小額貿易和邊民互市貿易兩種方式。海南省沒有享受到這種邊境貿易政策。1996年5月,海南省向國務院申請邊貿政策,只申請了邊境小額貿易政策,并獲得了批準,但并沒有申請邊民互市貿易政策。在今天的條件下,海南爭取更多的邊貿政策,擴大跨海邊鄰互市貿易,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蔡鵬鴻.為構筑海上絲綢之路搭建平臺:前景與挑戰[J].當代世界,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