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每天在推進。法律的制定與完善沒有止境,即便原來已制定的法律法規,隨著實踐的推進也需要不斷修改與完善。同時,還要制定大量新的法律法規。
而從今天的立法實踐來講,我們在科學立法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其表現主要有:有的領域仍然無法可依;有的立法本身違法;有的立法主觀專斷;有的立法數量多質量差;有的立法相互沖突、相互矛盾;有的立法脫離國情;有的立法存在腐敗,等等。
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在其所著的《政治學》一書里曾寫道:“法治應當包含兩層意思:已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為此,要做到恪守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貫穿于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就具體立法實踐而言,必須完善立法體制,特別要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要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和公眾意見采納情況反饋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共識。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切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增強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意識,健全公民權利救濟渠道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