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專門從事文藝理論方面的研究,但是可以從他們的著作中發掘到馬恩的文藝理論思想。隨著時間的推進,研究的深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像海綿般被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養分,學者傅其三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對人類文化遺產、特別是無產階級文化遺產的科學總結,是關于文化運動、文藝創作和文藝批評的基本規律的完整的革命學說,是無產階級文藝運動的指南,也是無產階級批判和戰勝資產階級、修正主義文藝思想的銳利武器?!保?]
抗日戰爭時期,我黨面臨著內憂外患的不利處境。在國際上,日軍的鐵蹄踏入敵后抗日根據地,喪心病狂地實行“殺光、燒光、搶光”——“三光”政策。在國內,國民黨持續的反共政策,使共產黨處境艱難。并且當時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這三個不良風氣在黨內彌漫,黨內非無產階級思想盛行,黨的路線問題存在分歧,同時,根據地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物資短缺,人們缺吃缺穿,處境異常艱苦。即便如此,延安還是聚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干部、文學家和藝術家,他們有的是被組織派來的,但更多的是自發前往的,他們心懷理想,滿腔熱情地奔赴延安這片圣地,想盡一己所能,用文藝特長去為根據地人民做一點事,但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對文藝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上的認識還很模糊。負責文藝界整風的毛澤東敏銳地覺察到了這批文藝青年的重要性、可塑性,深深地意識到文藝是我黨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1942年5月,他親自主持召開了有眾多文藝工作者、中央各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先后于5月的2日、16日和23日共舉行三場全體會議,發言四十余人次,毛澤東在會上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下面簡稱《講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之前,毛澤東在魯藝發表了一場演說,其中描述了作為合格的藝術家的標準:其一,要懷揣實現社會主義以至共產主義的“遠大的理想”;其二,要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其三,要具備“良好的藝術技巧”。
那么,一名合格的文藝工作者要為誰服務和如何服務?也就是“為什么人”和“如何為”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座談會中被反復提出、總結、推翻、再總結,最后得出我們文藝工作:“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2]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又將服務對象的條件擴大:“要為人民服務,因為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和財富的創造者。”同時,文藝工作者又是如何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文藝工作者不能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姿態,要做好“普及與提高”的工作:“所謂普及,也就是向工農兵普及,所謂提高,也就是從工農兵提高……我們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我們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要求藝術家要與大眾同呼吸、共命運,創作出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因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保?]
針對當時文藝創作和文藝觀上的兩種傾向,《講話》提到了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一個是傾向于只追求完美的藝術形式而忽視政治觀點,一個是傾向于只有正確的政治觀點而沒有藝術力量。毛澤東在《講話》中曾經說過:“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文藝是從屬于政治的,但又反轉來給予偉大的影響于政治”。延安知識分子中曾有兩種錯誤的傾向,既有片面強調政治觀點而忽視藝術力量的,也有片面強調藝術力量而忽視政治立場的。為了糾正這些錯誤認識,毛澤東在《講話》中設專節闡述了“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第二”的文藝批評標準[4]。黨員藝術家要處理好創作自由和黨性之間的關系,首先記住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然后才是一名文藝工作者。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文藝工作不能夠僅僅是藝術創作,它肩負著政治任務,毛澤東解釋道:“我們所說的文藝服從于政治,這政治是指階級的政治、群眾的政治,不是所謂少數政治家的政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眻詻Q要求文藝工作要面向群眾,服務群眾,文藝工作要在政治和人民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文藝為群眾的政治服務,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反對文藝為少數政治家的政治服務,為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政治服務。
《講話》于1943年在《解放日報》上首次發表,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代表性理論成果,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進入成熟階段的重要標志,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講話》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文藝理論,有力推動了文藝思想運動,對中國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和深遠影響,是中國20世紀文藝思想建設和理論建設最重要的文獻之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的具體化,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探索的高度概括與系統化定位,依據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原理,對中國新文藝運動中已經提出而長期未能解決的一系列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科學的闡述,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和新的命題,體現著一種理論創新精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文藝具體相結合,從中國社會現實和文藝現狀出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新的理論拓展和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進程[5]。
《講話》中的兩個關鍵一方面是文藝與生活的關系,另一方面是文藝與人民的關系。這兩個關鍵點的把握在抗日戰爭后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改變了文藝與群眾脫節的現狀,理清了政治和藝術的關系,明確了文藝界的統一戰線?!吨v話》的發表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表述形態——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確立,體現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創造性成果,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本確立的標志。
習近平在座談會也提到“為了誰”的問題——“不能在為了誰的問題上產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他一針見血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他也談到了自己對“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見解:“就是說,你的一套大道理,群眾不賞識。在群眾面前把你的資格擺得越老,越像個‘英雄’,越要出賣這一套,群眾就越不買你的帳。你要群眾了解你,你要和群眾打成一片,就得下決心,經過長期甚至是痛苦的磨練”。習近平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講話全篇都貫穿著以人民為主體的思想精神,提出了“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是具有重要創新價值的美學命題。首先人民是文藝審美的創造主體,人民生活是文藝作品的唯一源泉。如果文藝家只有自己的一己情緒,而對人民生活、人民的情感無所關聯,甚至格格不入,創作的文藝作品就不可能感染人、激勵人,也就不會有生命力。其次,人民是文藝審美的鑒賞主體。偉大的實踐、健康的生活和核心的價值觀寓于人民之中。文藝家進行創作時,如果能尊重人民作為鑒賞與批評的預期受眾,就會傾注最大熱情,創造出精品力作。其次,人民是文藝審美的評判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評判者是創造最佳審美價值的標尺。尊重人民作為評判者,就要深入體察人民的審美需要,并用自己的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審美享受[6]。
習近平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新表述,這同新時代任務緊密結合起來,這使所闡述的文藝理念更具有現實意義。長期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投身于文藝事業創作、表演、研究和傳播,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作出了貢獻。
今天我們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一方面,市場帶來了多元的藝術需求,使藝術創作變得更加多姿多彩,特別是大量資金的涌進,促使各種門類的文藝創作獲利巨大。另一方面,過度市場化又會給藝術創作帶來傷害。所謂“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就是過度的藝術市場化、商品化,瘋狂無度追求利潤所造成的必然惡果。在一些人眼里,文藝不再是教育人、鼓舞人的精神武器,而淪落為不擇手段的斂財、撈錢的工具,因而導致一些文藝作品為了票房價值和經濟利益而調侃崇高,顛倒善惡,混淆是非,用低級趣味等不健康的東西來吸引眼球。正是針對這些情況,習近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他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边@一科學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文藝理論的最新論述,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文藝發展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提升[7]。
習近平在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論述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文藝工作帶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問題,緊緊圍繞新時期文藝工作者的思想實際,提出和重申了一系列緊扣時代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觀點、新思想、新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內涵,是科學性、系統性、指導性高度統一的綱領性文獻,將指引中國文藝的前行方向,成為當前文藝工作者乃至全社會成員的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題。講話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判斷,繼承、豐富和發展了自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和平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的文藝理論,意義重大[8]。座談會緊密聯系文藝界的改革、發展、穩定的實際,不斷增強文藝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這次講話站在新的歷史時代高度,將成為指導中國文藝前進的精神指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當前中國正面臨著經濟體制、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變革,人民也正面臨著多元文化矛盾運動中艱難的文化選擇。正是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北京文藝座談會的召開適應了人們迫切的需要,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大提升了我們對文藝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是指導文藝工作和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獻,是推動文藝繁榮發展、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的行動指南。
根據《講話》的指導思想,我們可知要成為一位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發揮最大的政治作用,就要到群眾中去,向群眾學習:“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來一個變化,來一番改造”。真正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將文藝工作普及到群眾中,才能創作出大量的、豐富的、健康的優秀作品,從而將作品變為宣傳團結抗戰的工具,
反觀現今這個和平年代,沒有了戰爭年代的血雨腥風,卻有潛伏的暗涌激流,許多文藝界人士在利益的驅使下,在“寫什么”和“怎么寫”這兩個問題里再次陷入迷茫,他們不顧道德和責任,喪失了良心的堅守,他們不去正視現實,草率地對各種理論進行傳播以及隨意的添加和刪除,成為拜物教的圣徒,帶著文學這個光環來滿足私欲,有的人的作品遠離群眾,遠離實際,搞閉門造車,隨心所欲,靠“無下限”的段子取悅大眾,靠緋聞炒作來博眼球,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與人民群眾漸行漸遠。通讀毛澤東、習近平兩人在座談會上發表的講話可以看出,習近平講話的重點,并不是要與毛澤東當年延安講話的內容相呼應,而是著重指出當下文藝工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我們不難從中挖掘到他們講話精神的傳承與發展。這既是歷史的巧合,又是歷史的必然。正視當前所謂的文藝界,習近平明確指出:“文藝創作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彼岢龅摹耙匀嗣駷橹行摹闭抢^承了毛澤東《講話》的基本觀點,同時具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
距離《講話》的發表已經72年了,雖然這在當時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范本,但用時代性的眼光來看還是存在局限性的,比如我們早已進入經濟建設和發展科技為核心的和平時代,不再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斗爭年代,新時代的文藝和文藝觀必定會隨之改變;雖然今天人民大眾與戰爭年代里的人民大眾有了不同的文化水準和完全不同的生活水平,但是廣大人民群眾為國分憂的愛國情懷,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至今仍然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世界。并且,《講話》的基本精神和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是沒有過時的,它所指引的為人民大眾的文藝方向也絕不會過時;它所取得的實現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成果,在今天也具有重要啟示,是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財富。
72年前,毛澤東在延安座談會上的講話是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文藝思想成果的集中表現,當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探索,關乎了中國文藝的發展走向,關乎了中國當代文藝發展的主要方向、基本性質,并對我國當代文藝實踐的繁榮具有強勁的理論支撐的生命力;72年后,習近平在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則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兩次講話,體現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座談會上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精神貫徹,對于指導和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具有新時代意義。
[1]傅其三.試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J].青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1):37.
[2]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
[4]張正光.論延安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 [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6):158.
[5]宋建林.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理論創新 [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3):46.
[6]王曉寧.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新表述:北京高校學者座談習近平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綜述[N].中國教育報,2014-11-12(6).
[7]正確把握兩個《講話》的辯證關系.http://news.12371.cn/2014/11/18/ARTI1416280865733100.shtml.2015-01-08.
[8]王瑤.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N].人民日報,20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