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炫
(惠州學院講師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6007)
位于廣東惠州市內的潼湖濕地主要由湖泊濕地、河流濕地、魚塘濕地和農業濕地不同的濕地亞類所組成。近年來,由于水文條件改變,當地群眾墾濕耕作,加上濕地水源污染嚴重等原因,導致濕地面積大量減少、生態功能退化、環境質量下降。原有的生物多樣性的棲息地也進一步惡化。
生態棲息地是一個全方位全系統性的生態管理與技術的工程,包含從水污染處理、土壤修復、水利技術、植物生態學、環境科學、濕地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在經營、管理與創造、構建這一系列的學科相互形成學科之間系統將是更加的重要。營造棲息地生態環境應當在針對上述問題上應當采取相應的恢復技術,使得水文、土壤、生物、植被同步和諧演進,逐步恢復其原有的結構、功能與景觀。
首先是棲息地的分類與定義,要把潼湖濕地從生產用地與自然湖泊二類用地,從棲息地的角度進行劃分,以人類對棲息地的影響,以及城市的邊緣產生的聯系,在協調城市邊緣與濕地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將潼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棲息地營造分為核心區、緩沖區與實驗區三個層次。將濕地棲息地的分區保護規劃分為:核心濕地棲息地保護區、I 級濕地棲息地保護區、Ⅱ級濕地棲息地保護區、棲息地濕地保護控制區與棲息地濕地保護緩沖區等5個層次[1],這些劃分是營造棲息地的根本。
其次,是植物、水、土三大體系的系統工程建設,從植物上要建立起各種植物種類的恢復區,從潼湖的濕地由內到外建立沉與挺水植物區、涂灘育草區、草本植物恢復區、喬灌木恢復區形成多樣化的植物種植與植物斑塊;植物斑塊的形成有利于在管理上限定人類的生產等各種活動。水生態系統營造上,除了建立污水處理系統外,最重要是要建立能夠讓魚蝦等淺水活動的水生動物環境,這是棲息地食物鏈最重要的一環。土壤的是動植物主要的營養元素,通過土壤化學作用轉化現有的污染。現狀濕地范圍內的土壤與濕地的水環境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主要受現有濕地類型(湖泊濕地、河流濕地、基塘濕地、水庫濕地)的影響,這種以生產活動來分類分化了棲息地生態營造的系統性,也導致水下的土壤完成不同的特性,不利于棲息地的系統性構建。所以讓這些濕地進行斑塊的相互交融是棲息地營造的關鍵,這些又立足于植物與水的相互作用上。
最后,棲息地的生態系統性營造要通過管理的形式實現,平衡商業發展和保育之間矛盾,都需要不斷從原有的土地擁有者中尋求折衷方案,來完成各項協調工作;通過濕地評價方法來解決利用與開發的方式問題;采用市場經濟法對實物進行直接評估,用費用支出法、市場價值法、旅行費用法及條件價值法評價非實物價值,這有助于幫助提升市場的投資,并是決策者決策的有力依據。
潼湖濕地的主要目標是“圍繞核心資源潼湖,建設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打造成國家5A 級景區;結合城市功能,建筑濕地系統,包括凈化濕地、游憩濕地、景觀濕地[2]”。這要求在河道的梳理上擴大入湖河口,拆除與圍合現有潼湖堤壩形成人工小島,土壤通過河流沖積的沉淀形成淺灘,加上植被的恢復形成無人類影響的獨立小島形生態棲息地。在環湖河道上,可以適當拆除部分環湖堤壩,形成堿性水與湖水之間交互流動,一方面在豐水期擴大儲水量,在枯水期形成積水洼地,形成生物棲息地活躍地。在環繞周邊水庫基塘上,應當連塘成湖和連渠成河,部分可以保留其生態棲息地小島的獨立性與封閉性,外圍部分可以作為現有基塘生產屬性,一方面方便管理和減少養殖帶來的水土污染;另一方面,棲息地的營造不可能在小塊基塘可以形成,大基塘的設置可以大量減少人為的對棲息地的影響,更加的方便管理。在基地在建立湖與河之間的土壤現有相關基以基塘濕地的生物也可以進一步擴在現有以基塘濕地類型的生物鏈,逐步營造出類同于“稻-葦-魚”與“桑基魚塘”的棲息地形式。
如上所述,在分類與布局上,要著重從大類別細化與尋找棲息地營造的小生態鏈,以現有生物屬性營造出棲息地為核心的生態斑塊。特別是分類濕地的邊緣地帶,形成無人影響的生態斑入侵;隨著這些入侵的深入,自然而然的形成全所的生態棲息地環境。
潼湖濕地從100km2的減少到現在只有670hm2公里的湖泊,而周邊的在豐水期時的水量并沒有減少,雖在湖泊周邊已經建起了6 到7 米高的堤壩,開山取土后植被破壞導致的沙石、泥水流入,使湖床平均抬高近1 米,這種“懸湖”的循環不打破,現有的水利設施基本已經抵達擋不了大型洪澇災害。所以將開墾近一萬平方米的灘地適當進行退耕,阻止對棲息地的繼續破壞,是營造生態棲息地和水利建設最重要的前提。可根據地形地貌把其分為以水生類植物的沼澤區,以保有基塘類墾灘植物種類的基塘墾植區,以新灘出現的無人為干擾的嫩灘區,以區域現有林地低洼地的旱地積水灘區。在現有區旱地積水灘區可以把原有稀疏的次生林擴大,種植潺稿樹、筆管榕等高大林木,為鳥類提供筑巢繁殖棲息地。在嫩灘區高稈莎草、螢藺等濕生植物,為棲息地的水生植物提供覓食環境,加強棲息地食物鏈的作用。在基塘墾灘區種植挺水植物高稈莎草、象草、蘆葦科類密草從;在沼澤區大量種植蓮藕、水蔥、水燭。香蒲等植物,提高生物的多樣性,逐步恢復濕地植被景觀。在種植時要結合地形,可以分成50 米乘50 米小片,并在之間保留出間隔,有利于濕地植物生長和擴散。營造喬、灌、草結合的濕生植被,改變喬灌木區樹種單一的妝況,進一步增強營造生態棲息地的環境。
對于棲息地內包含旅游、水產養殖、捕魚等各種活動進行有目的性的管理是潼湖濕地最需要的一個部分。特別一些活動及產生的污染對棲息地有直接的干擾和破壞作用,如環布潼湖周邊的磚廠、污染工業企業、種植生產投放的化肥與農藥;一些水利設備所導致的長期靜水環境使得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元素過多等等,這些者有對野生魚類和其它生物資源造成威脅,改變了原有濕地景觀。這些在管理上都要進行設計。
首先,對于產權的不明確是管理上最大的難題,現有環境保護狀況是,各利益主體對濕地的盲目開發利用和破壞的責任也無從追究。在管理部門上,河流、湖泊、水庫、種植基地都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同時也有不同的標準的法規。所以,在權責上要以全面、科學、規范、細致、長遠為原則建立起明確規范潼湖濕地保護法律與統一管理機構。
其次,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濕地保護的價值與作用還未能認群眾引起共鳴;而有潼湖濕地的科研成果轉化還不成熟,濕地價值無從體現,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工作開展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導致周邊地區人們對濕地保護意識淡薄,更進一步加重了管理的難度。加強科研力量的設入,提升濕地的價值觀念是重要的現實意義;擴大宣傳與健全整個濕地內的自然保護區網絡,要做到以點成片,以片連面的保護意識和形成各種小到以一個水塘為單位的保護區。
最后,濕地評價與價值機制的建立是體現潼湖濕地價值最直接的體現。在潼湖濕地表面價值進行要先進一步的研究。根據現有公布數據,隨著濕地擴大,其漁業總量的將擴大三倍,而在各種植物(高稈莎草、象草、蘆葦、蓮藕、水蔥等)的擴展更無可計量,潼湖濕地建成后所提供食物與原材料產呂價值是現有的50 倍[3]以上;科研上對植物、珍稀動物、生態環境科學等的科研產出來估算出單位價值3897.8 元每頃;而建成后的生態旅游的收入更是不可估量;在生態這些產量將是產量涵養水源與調蓄洪水隨著如在核心的價值區主要體現于間接價值上。潼湖濕地另一個重要的使用價值是間接使用價值。在水源方面上,其生態供水以現有的生態環境用價格計算為1.03 元每立方米,濕地建成后生態引用水量價值為2.37X1010元/a,而在涵養水源與調蓄洪水采用影子工程法計算將達到98000 元每立米;而濕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根據國際公約潼湖濕地將產生達2.64 X 108元,土壤固碳價值達23.09X108元;濕地CH4和NO2的平均排放量在0.52mg/ (m2·h)和0.025 mg/ (m2·h),現有的濕地經計算CH4 達就已經0.682 元/kg,NO2達18.217 元/kg,棲息地建成后的價值更加的大。如果把水質凈化、土壤與物種保育等計算之內,整個潼湖濕地建成后價值將產出將達到難以估計。
潼湖棲息地的營造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對現有濕地的擴展、保護與恢復、管理和評價體系有著非常重要的決定作用。
[1]俞孔堅,李迪華,可持續景觀團 (M),城市環境設計,2007
[2]引自《廣東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總體規劃 (2014——2030年)(草案)
[3]宋文彬,張翼然,張玲等,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沼澤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估算(J),濕地科學,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