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思 華 峰
(昆明理工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科技和社會的進步使人們對生活和居住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要求建筑外立面美觀,而且建筑要有其舒適,美觀,實用的內部空間。建筑物則被建筑師賦予特有的靈魂,提倡回歸自然本真,節約能源的設計觀念。
人與環境的關系一直以來是建筑師關心的問題,20 世紀90年代之后,建筑設計中的生態問題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課題。1993年芝加哥召開的國際建筑師協會大會指出:“建筑及其建成環境在人類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今天的社會正在嚴重的破壞生態環境,這樣是不能持久的,因此需要改變思維模式,以尋找設計中考慮生態保護的重要依據。”世博會中的建筑反映了人們對建筑理解的最新載體,在此方面表現尤為明顯。
1.塞維利亞世博會建筑設計的綠色理念
1992年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設計理念出現在賽維利亞世博會中。西班牙的夏季相當炎熱,在外部環境設計中需要特別注意降溫處理。在景觀設計中,采用了覆蓋公共開放空間的“空中花園”網絡,即在金屬支架上種植各種灌木和攀援植物形成綠色廊道。這屆世博會中空中花園不僅構成了一大特色景觀,且具有良好的降溫與遮陽效果。
2.愛知世博會與自然的對話
2005年世界博覽會在日本愛知縣的名古屋舉辦,這屆世博會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環境和諧,主題是“自然的睿智”。一個地方的寧靜被打破往往是由于大興土木,一旦生態環境被破壞了就很難恢復,因此在世博會前期籌備期間以及閉幕后的每個階段,都充分考慮了對周邊環境的循環利用和影響。在世博會場址的整體布局中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愛知縣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1)保存完好的森林家園;為了減少對當地地環境破壞選用了名古屋東部有茂密森林的丘陵公園作為會場用地。
(2)可回收利用的展館;博覽建筑非常關注資源的保護和再生利用。與以往世博會不同,愛知世博會的建筑采用易于拼接和拆卸的標準預制單元,既由簡易的鋼材和木板拼接組合。
所謂和諧其實可以理解為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做事情太過或是不夠都是不好的。和諧,正是追求這樣一種狀態:不過分,不虧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做起事情來才會輕松一些、客觀一些。
有句俗語說:“遠親不如近鄰。”當然,遠親確實不如相處融洽的鄰居。相處和諧的鄰居之間會相互幫助。這樣一想,若是沒有交流更談不上和諧的鄰里之間,怎么可能會相互幫助?恐怕只有小事上的糾紛吧。建筑規劃亦是如此。所以,整個社會需要和諧,只有構建了和諧的相互關系,人們之間才有可能相互信任,社會才有可能發展、進步。缺少了和諧,破壞了生態,國與國之間不會安寧,人與人之間不會信任,接踵而至會是環境的危機,有的只是不斷的戰爭和環境的惡化。此時人們是否應該靜下心來,理性地思考這一切的問題,思考一下該何去何從?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均需要和諧。建筑與建筑,建筑與人也需要和諧。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原有的城市規劃布局與城市空間結構難以適應。城市化給城市帶來發展動力與機遇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許多的問題。就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
1.城市文脈在建筑再利用中的運用
中心城區是上海世博會的選址位置,是近代我國最早的工業區。不少產業建筑和歷史建筑存在于世博會園區范圍之內。其中自來水廠、外商紗廠、煤氣供熱廠均是當地的歷史地標,它們是我國名族工業的代表。在世博建設中,歷史文脈的延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成為了重要的問題。
(1)在經濟效益方面,產業建筑一般內部空間比較高大且結構比較堅固,具有轉化建筑使用功能的可變性,而且可以省去新建主體基礎設施時所花費的資金,同時建設周期也比較短。
(2)在生態效益方面,開發方式為改造再利用可以大大減少建筑垃圾及其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同時減少了材料消耗和資源消耗,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觀念。
(3)在文化效益方面,產業建筑是城市工業化進程的最好表現者,不少產業建筑還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學價值,是人類文明進程的見證者,是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上海世博會與產業建筑再利用
上海世博會是世博史上第一次在特大型城市的中心區舉辦,場地橫跨浦江兩岸,位于南浦大橋—盧浦大橋地區。會場所在區域居民居住條件一般、危舊住房比較集中、城市功能和產業布局急需調整。通過舉辦世博會,浦江兩岸環境,城市功能將被優化,居民居住條件可得到極大的改善。在規劃中,做到了園區內歷史產業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城市歷史文脈得到了保護與延續,減少了未來的建設投資。就這樣為城市文脈的延續和產業建筑保護做出了可喜的嘗試。
人居環境是自然與人類聯系的載體,是個復雜龐大的有機體系,其中核心是人類,而基礎是大自然。隨著科技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與人、行業與行業、地區與地區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從而有了現在的“地球村”這一說法。
一個時代的情感與故事被建筑所傳達,一個地區的歷史記憶被建筑所承載,而人居,則見證了生活方式在每個時代的不同,演繹著百態人生。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中,人們的生活會以怎樣的方式被改變,人居又該走向怎樣的未來。
[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