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龍 (內蒙古財經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70)
LI Wen-long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Hohhot 010070, China)
我國關于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與國外相比時間較短, 國外關于公路交通的研究事從19 世紀開始的, 主要研究為李斯特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為目的, 提出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交通運輸業, 并詳盡論述了交通運輸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1]。 在此基礎之上法國對公路交通運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進行深入研究, 并運用到實踐, 例如, 合理設計國土規劃、 協調法國發達地區、 中等發達地區、 欠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關系, 其主要的措施是在完善欠發達地區基礎服務設施的基礎之上, 將發達地區產業進行轉移, 從而實現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其中完善的基礎設施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公路交通的完善與規劃設計。 通過一系列的改善區域公路交通環境措施, 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4], 除此之外還有日本的“ 五全綜”、 韓國的國土規劃重點內容都是對公路交通的規劃與設計[5]。 總體來說, 國外關于公路交通業的研究具有以下結論: (1) 公路交通業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支撐與載體, 也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 (2) 公路交通運輸業的靈活性與成本的廉價性, 大大降低了企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的成本,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的財富; (3) 公路交通設施的建設是區域基礎服務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 對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具有較強調控能力, 也是我國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4) 公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協調的關系, 因此, 公路交通業的發展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公路交通的發展超前與滯后都不利于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6]。
我國關于公路交通的研究晚于國外, 主要原因是我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較慢, 造成公路交通發展緩慢, 導致公路交通的研究也較晚, 縱觀我國關于公路交通的研究主要有交替推拉、 相互作用、 外部效果三種理論。 “ 交替推拉理論” 指的是隨著區域城鎮化速度加快, 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逐漸提高, 區域發展需求對公路交通的供給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公路交通在不斷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中不斷完善自己、 發展自己, 公路交通的不斷發展又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從而催生出一批新的產業與行業。 在此階段, 公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作用非常明顯, 這種促進作用不僅表現在支持經濟增長上, 還表現在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好的發展機會。 “ 相互作用理論” 是指公路交通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 區域公路交通的發展既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條件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 首先, 公路交通成為區域之間、 區域內部經濟聯系的紐帶與橋梁, 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而區域經濟結構的變化會引起生產要素的重新分配。 最終會引起區域交通的變化, 從而促進了地區公路交通業的發展。 “ 外部效果理論” 認為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如, 生產活動的工廠對其周邊公路交通的要求較高, 但公路交通的發展對城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是外部效益。 項目的開發對于一定區域公路交通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使得原來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地區業有機會進行開發, 從而促進整個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這必將極大地提高公路項目“ 前向聯系” 和“ 后向聯系” 的外部效果, 也就是提高交通項目的間接經濟效益[7-8]。
總體來看, 我國學者對于公路交通與經濟社會相關性的研究已經有一定的成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與不足。 主要表現在研究偏向宏觀, 而對于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微觀角度研究不足, 如運用經濟地理的增長極理論、 涓滴效應、 梯度外推理論等方面的研究較少[9-10]。
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合理配置資源及減少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異, 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最佳效益, 如果將一個區域看做生態系統, 為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 首先要分清區域這個系統的結構與配置, 只有結構合理、 配置科學, 才能夠更好地促進該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其次是處理好系統內部產業與產業的銜接, 只有高效的銜接才能夠為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合作提供保障與基礎; 最后是協調好區域與區域間的經濟聯系, 減小區域間的競爭, 增強區域間經濟合作。 因此,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 無不貫穿著公路交通的巨大作用。
(1) 縮小區域間的經濟差距, 使區域經濟健康發展
公路交通的建設, 對于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公路交通的發展會改善區域的區位條件, 一方面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另一方為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 佩魯“ 增長極” 理論認為區域經濟初期的增長一定是不均衡的增長, 經濟發展水平有先有后, 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中心地區地租的增高, 生產成本的提高, 經濟后出現擴散現象, 而在擴散過程中公路交通是其重要的影響因素, 公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發達地區的人流、 物流、資金流、 信息流逐漸向欠發達地區轉移, 從而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縮小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
(2) 公路交通改變區域區位條件, 改善區域融資能力
區域經濟的發展, 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所以一個區域的融資能力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融資的前提條件是要具有良好的融資環境, 而公路交通是創造區域良好融資環境的重要保障, 主要從兩個方面對融資環境起作用, 一方面是良好的公路交通為區域提供了良好的區位條件; 另一方面是良好的公路交通條件可以促進區域可進入性。 一般在進行產業投資之前, 一個區域應該具備公路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積累。 因此, 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在時間上其實是早于直接生產性投資的, 它也是生產力發展、 經濟社會進步的前提條件。
(3) 提高地區城鎮化水平, 加快地區城鎮化速度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我國城鎮化速度逐漸加快, 2014 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58%, 我國已經步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 而良好的公路交通設施對于城鎮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城鎮化是指農村轉變為城市, 主要的變化表現在三方面, 其一人口職業的轉變, 人口職業主要由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轉變為非農業生產活動; 其二為經濟結構的轉變, 農村主要是以農業為第一產業, 城市主要以二、 三產業為主要產業; 其三土地利用方式逐漸轉變。 公路網的建設對于推動農村地區與經濟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更重要的是能夠擴大農業信息交流, 有助于農村地區群眾更好地接受現代文明, 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改變農村生活方式。
公路交通是由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 所以他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兩個功能: 首先, 公路交通系統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 這是公路交通存在的根本價值; 其次是公路交通的出現或者完善又不斷引導或促進一個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 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公路交通發展的根本不保障, 也是公路交通發展的根本原因。
(1) 公路交通運輸供給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相互制約
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依賴于人流、 物流、 信息流、 資金流等, 而公路交通業為這些物質要素流動的載體, 可以說公路交通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 但區域經濟差異或不均衡或造就不同水平的公路交通設施, 表現于經濟發達地區公路交通的道路通達性與道路密度都較大, 而欠發達地區常常表現為道路通達性較差, 道路密度也較小。 所以說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公路交通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 而這相輔相成。
(2) 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公路交通發展的根本動力
對于區域內公路交通運輸系統來說, 對其系統發展快慢與規模大小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與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以及該區域經濟總量的大小, 如地區GDP、 人均GDP 等。 由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對公路交通需求的大小, 直接影響著區域交通基礎條件發展的快慢, 從根本來說, 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快慢才是決定這個地區公路交通業發展快慢的直接因素或重要因素。
(1) 科學定位區域產業結構, 優化公路交通結構
要堅持公路交通運輸系統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定位, 只有全面科學定位區域經濟產業結構才是地區建設公路交通的“ 指南針”, 由于區域產業結構的不同, 決定其生產要素不同, 而生產要素的不同決定著公路交通運輸系統結構與層次不同, 只有緊緊扣住區域經濟發展的脈搏, 公路交通系統才能夠準確的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支撐[11]。
(2) 公路交通建設要有利于區域內及區域間人流、 物流、 信息流、 資金流的流動
區域得以發展的直接原因是區域間及區域內人流、 物流、 信息流、 資金流的流動, 只有人流、 物流、 信息流、 資金流的流動區域經濟才能健康發展, 這些流動的物質要素對于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只有這些要素流動起來, 并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 區域經濟才能夠得到發展[12]。
(3) 促進城鄉資源合理布局, 加快區域城鎮化進程
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城鎮化速度會更加迅速, 會有3~4億農村人口涌入大城市, 而作為城鎮的骨架公路交通系統對于未來城鎮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為城市提供了交通基礎設施, 另一方面促進經濟的發展, 從而為其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 公路交通運輸的建設, 為集約組織沿線農牧地區大量資源提供了可能, 為公路兩側地區的小城鎮企業發展提供了契機, 有利于沿線地區的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13]。
[1] 于良. 公路交通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力研究[D]. 太原: 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 2006.
[2] 耿松濤. 我國公路基礎設施供給模式轉變過程中的制度安排研究[D]. 天津: 南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 2005.
[3] 陸大道. 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M].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5.
[4] 曹小曙. 經濟發達地區交通網絡演化對通達性空間格局的影響[J]. 地理研究, 2003(3):305-312.
[5] 金鳳君. 20 世紀中國鐵路網擴展及其空間通達性[J]. 地理學報, 2004,59(2):293-302.
[6] 林海英, 李文龍,等. 產業轉移視角下西部地區農業用地集約利用研究[J]. 財經理論研究, 2014(5):75-82.
[7] 呂君, 莊洪玉. 西部民族地區國內旅游發展空間格局分析[J]. 財經理論研究, 2014(1):71-77.
[8] 劉麗梅, 呂君. 基于價值鏈的文化旅游創意發展分析[J].財經理論研究, 2013(6):88-95.
[9] 李旭. 中國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選擇變化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 2014(6):170-175.
[10] 李文龍. 呼包鄂地區旗(縣、 區) 旅游區位條件分析及其發展潛力評價[D]. 呼和浩特: 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 2011.
[11] 李方正. 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 2014(1):1-9.
[12] 安錦. 弱勢群體就業促進研究[J]. 財經理論研究, 2014(1):49-57.
[13] 柴國君, 李丹. 內蒙古陸路口岸物流集聚區發展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 2014(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