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品軍 孫火明 趙遷睿 張彥超 陳 彪
(湖北工程學院體育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據教育部數據顯示,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在持續20多年下滑之后,近年來出現了“觸底反彈”,但大學生體質健康下滑趨勢依然沒有得到遏制,體質健康形勢依然嚴峻[1]。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和物質文化的不斷提高,現代人的身心健康面臨著嚴峻的狀況。再加上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人們“重文輕武”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即使空閑時間充裕,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不多,素質教育貫徹乏力。
當前,肥胖病、高血壓及各類心血管疾病日趨普遍化、年輕化。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體質健康得到了國家與社會的重點關注。鑒于當前我國大學生體質改善狀況仍不夠樂觀,本文將根據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實際從四個方面探討大學生體質改善問題,并有針對性提出改善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措施路徑,旨在為全面推動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提供一些理論參考,全面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學校體育教學是大學生選擇和進行體育鍛煉的主要方式,首先應從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著手。
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大學體育教學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性格特征來采用適度變化的體育教學模式。比如理工科學生相對積極好動,易于組織,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相對明顯,而文科、藝術類學生,尤其是藝術類學生有著相對“散漫”的特點,體育教學的組織效果會相對差一些。因此有必要根據學生專業性質的不同而采用適度變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擴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促使他們掌握更多的體育理論與技能。
大學體育教學要根據各地學校實際及學生體質狀況,“因地制宜”地改革體育課程。加強學生體育理論及體育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使其主動的不拘形式的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去,養成穩定的體育生活習慣,進而形成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2]。對于非體育專業學生也應適當開設體育理論課程,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體育規則,改變學生體育理論懵懂的現狀。針對非體育專業學生應糾正體育課程“多而雜、不切實際”等問題,在堅持發展學生的心血管系統和力量素質的基礎上,選擇學生感興趣且精煉的體育項目,并進行系統的體育教學規劃,合理科學地安排體育教學。
近年來,我國高校圍繞《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已經做了大量的體育工作,很多地方學校實施校長領導負責制,并與校領導的年終考核掛鉤,促使學校領導要真正做到對體育的重視。學校要嚴格遵守國家出臺《體育法》及學校制定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等法規,加大對學校體育教學的資金支持力度,要切實保障體育教師的薪資待遇及福利,提高體育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針對學生體質不佳的狀況,學校黨委根據學校實際可出臺一些干預措施并形成長效機制,如安排廣播體操、太極拳等常規體育活動或倡導每天鍛煉一小時。積極鼓勵體育教師組織并參與學生們的課外體育活動,加強對學生鍛煉的監督,有的放矢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提升學生課外的鍛煉效果。同時還要引導教師進行有關體育教學的科學研究并給予一定的資助,為學校體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由于體育課程大多數在室外進行,外部干擾因素較大,體育器材經過風吹日曬,易老化變形破損,使用壽命較短,再加上近些年來高校的迅速擴招,致使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與學生總數產生的矛盾,造成了學生無地鍛煉得尷尬場景,因此學校應該在嚴格管理學校體育經費的基礎上,擴建運動場所,多增加使用性強的體育器材,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達到更佳的鍛煉效果。
根據各學校體育師資的實際,不斷加強體育教師文化素質與體育專業素質的提升,學校應該給予充足的教師培訓進修資金,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技能的更新和拓展,使教師成為體育“多能型”人才。此外還可引進或聘請一些專業對口的體育工作者,以改善高校體育教師人員不足及專業素質能力水平不高的現狀。
近幾年全國各大高校紛紛進行課程改革,課程改革對競技運動方面做了較大的改變,不過有些地方是不可取的。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淡化競技運動的教學模式,并不是淡化競技運動[3]。高校在進行課程改革時不應當拋棄競技運動項目,要重視學生基本素質培養。田徑運動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改善是最有好處的,然而很多學校甚至已經砍掉這個項目,實在可惜。應該加強田徑運動的訓練,提高學生力量素質、協調性、柔韌素質。依據具體狀況合理改編體育運動項目和引進實用性高的新型體育運動項目,以生活實際為起點,提高學生的關注程度與實踐能力。
學校定期積極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或體育文化節,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團體合作能力。學校應該提升對體育賽事提高重視程度,豐富體育賽事的相關環節,還可規定各個院系合理安排時間進行趣味比賽,定期進行檢查和督促。另外還可結合學校實際對比賽規則進行適當的改變,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
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在促進人的體質與健康水平上具有重要作用[2]。學生應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培養體育鍛煉意識,對體育鍛煉促進身心發展有良好的認識。在注重學習的同時也應該加入一些體育類社團或俱樂部,參加集體性體育賽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合理的體育消費,合理購置體育運動裝備,在感興趣的項目上參加一些培訓班,提高鍛煉熱情,或者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增加運動樂趣和促進共同進步。堅持鍛煉的同時更要嚴于律己,合理安排上網時間,避免染上抽煙、喝酒、熬夜等不良習慣。養成早起好習慣,堅持晨練,同時注意合理補充營養,避免營養不足或過度肥胖等問題。
合理分配“長時間”與“短時間”,提前計劃分配,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等現象的產生,保持好清醒的頭腦,利用好體育課和課余體育鍛煉時間,同時多加強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多關注體質健康的書籍,從思想上認識到體育對健康的重要性。理論來指導實踐,掌握多種健身與鍛煉的方法,科學健身,科學鍛煉,樹立終身體育意識。
家長要轉變傳統的培養觀念,重“文”時亦重“武”,不能因重視學生學習而剝奪其課外鍛煉時間,重視學生智力發展,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體質水平。作為家長也應加強學習體育鍛煉方面的基本知識,充實自我,尤其是要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地位,以身作則,為孩子創建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對于學生的體育鍛煉,家長應在能力或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給予適當的體育消費、精神鼓勵等方面的支持,以減少學生鍛煉的“后顧之憂”,提高鍛煉效果。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生存的第一空間,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4]。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不溺愛,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保障孩子在家養成早餐習慣,攝入足夠營養。家長要加強自我約束,在抽煙、喝酒、熬夜等不良習慣上適當節制,減少負面影響。對于學生的不良習慣,家長應適時干預。
對于學生在校的體育課程及體育鍛煉,家長應及時了解并加強與學校的溝通交流,充分支持學校開設有關提高學生體質的體育課程及學校組織的相關體育活動。對于學生鍛煉的一些意外受傷,家長不應一味問責于學校,而是應多一些理解與支持。
政府要重視體育教育,把體育這一可上可不上的副課逐步改變成為全體教師和學生重視的主課,真正做到全社會都來關注下一代人的體質[5]。國家應改變傳統的以學習成績為主的人才錄用制度,應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體質狀況。部分學生是在入大學以前體質就差,因此國家要落實和保障小學、初中及高中的體育課程,適當增加體育課數,同時還可把體育成績納入升學考試成績中來,使體質健康指標始終作為評測學生成績的一項重要指標。
社會及政府大力宣傳強身健體的重要性,增強社會的體育鍛煉意識,糾正不當的社會輿論,樹立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在貫徹落實陽光體育活動相關政策的同時,要著重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費用,社會應該資助障學生基本的生長發育的營養所需。社會與政府要不斷完善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為大學生就業提供相應的平臺,創新就業方式,選擇多能型人才,把體質健康作為大學生就業一個重要的參照點。
政府要加大對學校體育和大眾體育的投入,也要引導社會資金進行對大眾體育與學校體育的投資與贊助,尤其是對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支持,政府也要提供給贊助的企業一定的政策支持。
國家和社會應多舉辦一些大型體育賽事,鼓勵全民參與,全民健身,引領動積極向上社會的體育風氣。另外國家同時應在政策上對體育用品價格進行調控,使體育品價格降下來,而不是“遙不可及”的消費,使大部分大學生有能力進行體育消費。
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僅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庭、社會與學校配合形成合力,為學生創造體育鍛煉條件。同時學校在給予資金支持的同時,加大體育改革力度,注重體育文化的學習,增強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體育教師多指導學生科學地鍛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全面促進我國大學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
[1]李小偉,董少校.教育部發布30年來我國學生體質與健康“大數據”[EB/OL].[2014/12/30].http://www.jyb.cn/china/gnxw/201407/t20140729_592098.html.
[2]孫柱兵.大學生體質與體育生活方式的關系研究[J].廣西:體育科技,2010(2):120-123.
[3]周樂.在寧部分高校大學生體質調查及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6):124-126.
[4]孫玉敏,趙欣.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因素與體育課的干預措施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97-98.
[5]李彩平.西南高校漢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質狀況的比較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0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