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敏 李 冰
(南通大學,江蘇 南通 226019)
工程碩士是指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側重于工程素質培養和工程實踐能力訓練,主要是為工礦企業和工程建設部門,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我國工程碩士教育培養是從工程類工學碩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無論從課程的設置還是從培養方式來看,還都是沿用的工學碩士的教育體系,雖然最終學生獲得的是工程碩士專業學位,但實際上并未真正拉開工程碩士與工學碩士之間的距離,這與企業所要求的應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
教育部從2009年開始,不斷擴大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工程碩士的招收,在2010年全國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人數達到了11萬名,占全年研究生招生總數的24%。國家的目標是到2015年全日制工程碩士與工學碩士招生人數基本持平[1]。
因此,在大力提高研究生辦學、教育、管理的背景下,探索新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有助于因材施教,使得特定人才符合特定需求,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全日制工程碩士的特點和模式既與常見的全日制工學碩士不同,又不同于在職的工程碩士。因此,其培養目標必需區別于這兩者,依自身特色而定。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的主要是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這些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具有可實現性、可見效性,追求的是效果和效益[2]。
可見,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的復合式工程人才。應用型指的是能依據自身能力并綜合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復合式指的是良好的專業技能、獨立的研究思考能力,并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工程研究與市場開拓能力[3]。
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定位雖然表面清楚,但在實際教育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起步較晚,2009年才開始正式招生,因此真正了解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目標、學習方法、考核制度的人并不多,相應的直接報考人數也很少。學校為了達到預期招生人數,很多學生都由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學生中調劑過來,其考試成績一般均低于工學碩士的入學成績[4]。而全日制工程碩士又區別于以往的在職碩士,對在校期間的課程學習和在校時間都有嚴格要求,在職人員一般不會愿意報考。
全日制工程碩士與工學碩士的教育區別并不明顯,在課程設置環節,工學碩士的課程一般按照公共基礎課、選修課、專業課、研究實踐環節的方式進行,既所修學分達到要求即可,這樣的設置有著強調理論性、專業性的特點。而我國目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課程教育也采用這樣的形式,教育模式相對局限,學術化、學科化的傾向性明顯,并沒有根據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制定課程教育和培養方案。
2009年是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碩士的第一年,由于設立此學位的時間短,還沒有形成一套獨立的管理體系。很多高校仍延用了工學碩士的管理方式,即采用“統一管理”的模式,即由同一個輔導員統一管理全日制工程碩士和工學碩士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管理上缺乏區分度,也就導致學生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認知不足。
全日制工程碩士直接生源不足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其起步較晚,很多畢業生沒有選擇全日制工程碩士的意識,一部分是顧忌全日制,想繼續入學深造的群體傾向于在職碩士,歸根究底,是宣傳普及力度不夠。國家應通過網絡、報紙、電視等多種媒體大力宣傳、普及全日制工程碩士的相關信息,尤其是其培養人才的優勢和鼓勵政策,首先使“全日制工程碩士”的概念為大家所接受、了解,然后再提升大眾對其的認知很肯定。
高校在構建全日制工程碩士課程時,不能照搬現有的工學碩士課程體系,要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培養目標,敢于創新,根據工程領域的特色和企業的需求,強調以下幾點:(1)側重點,即課程體系整體上應側重實踐技能和實際應用。例如可以開設專業實踐課、工程職業素養課、創新教學方法等。(2)先進性,授課內容不僅要包含先進的理論和理念,還應包括最新的生產工藝流程和生產管理技術[5]。(3)知識面,除定期開展與專業、行業相關的知識講座外,可以特聘一些有影響力的專家作為“第二課堂”的老師,分享自己成功的感悟。
高校應制定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與管理的具體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專業的規范化管理。例如:(1)在入學初就應以集中開會和印發相關管理文件的形式,詳細說明在校期間應遵守的各項規章制度、課程學習和學分要求、畢業論文要求、學位授予所需的必要條件等;(2)學生與學院、導師之間簽訂協議,明確各方的工作任務和職責;(3)學生在外出實習時,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不能因為人不在學校就忽略、放松管理等;(4)授予學位時應嚴格按照授予標準,對要求的論文、專利、課外實踐等環節逐一考核,不能為了保證畢業率就蒙混過關。
良好而完善的評價體系是教育培養的指揮棒,建立有效的評價標準和體系是推進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一項重要工作[6]。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評價不能照搬一般碩士生的培養準則,應在注重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工程應用的實際標準。尤其是在獎學金、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的評選方面,不能一味地拿成績和發表文章來比較,更應該結合導師的實際評價和在具體工程項目中的表現。眾所周知,無論從高校培養的角度還是從碩士生自身的角度,評價都起著一種導向作用,有了明確的導向指引,學習、科研、做項目都將更有干勁且目標明確。
高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高校的理論研究和科研能力強、教育優勢明顯,而企業有著工程實踐方面的優勢,因此,在培養全日制工程碩士時,可以通過校企結合的方式,發揮各自的功能和優勢。除此以外,還可以實行“雙導師”模式,即碩士生由高校導師和企業導師聯合培養,彌補傳統的單一學校導師在工程實踐中經驗不足的缺點。
高校在長期有合作的企業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好的實習鍛煉平臺,增加了社會閱歷,提高了專業素養,還起到了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對企業而言,新生力量的加入能夠促進生產進步,此外有一定理論基礎的碩士生在論文發表和專利申請方面均有優勢,有助于提高企業的“軟實力”;對高校而言,研究生經過工作站的實習、鍛煉后,其工程實踐能力和業務水平將有所提高,提升了畢業生的質量;對碩士生而言,進入工作站無疑是良好的實踐機會,有助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能在實際工程中學到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新時期對人才的需求促進了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誕生和發展,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21世紀,培養出一批專業素養高、實踐技能強的工程碩士不僅滿足我國對高層次應用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碩士生培養環節自我發展、改革創新的自在需要。在明確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目標的前提下,針對當前教育環節存在的問題和紕漏,提出新的順應時代潮流的培養模式,結合合理設置的課程、規范的管理制度、完善的評價體系和校企合作實踐平臺,旨在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應用型的復合式工程人才。
[1]張志紅,潘紫薇.全日制專業碩士: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5.
[2]李捷.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性質、特點及意義[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2,12(2):51-53.
[3]王鈺,康妮,劉惠琴.清華大學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2):5-7.
[4]邵延峰,任秀華,馬永紅.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3):99-102.
[5]郭亞平,姚勇波,郭亞軍.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工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26(3):99-102.
[6]張樂平,王應密,陳小平.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以Z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2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