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慧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 北京 100038;2.山東省科技統計分析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250101)
同行評議作為一種評審辦法被廣泛運用于項目評審、經費資助、課題結項、成果評獎、論文評議等各個環節和方面,被國內外專家公認為是目前最切實可行的方法。
同行評議可以定義為:由從事該領域或接近該領域的專家來評定一項研究工作的學術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種方法,是一種主觀、定性的評價方法,可以促使科研決策更加民主和科學。
但是實踐證明,在科技評價中,同行評議方法由于其主觀性,依賴于評議者的看法和過去的經驗,本身還存在不足,比如難以支持創新,難以對科技成果保密,難以支持交叉學科,最重要的是,同行評議難以遏制“人情現象”。同行往往是一個“圈子”中人,即使是項目名稱被屏蔽,即使是保密工作做的再好,同行專家也不難推斷出項目是哪個單位的項目,甚至能精確到是哪位同行申報的,特別是現在甚至出現了很多買通專家的現象。這樣,同行評議客觀公正性的天平往往會發生傾斜。
目前的科技管理工作越來越規范化,強化評審紀律,增加公示環節,也越來越多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網絡評議,更有效地減少評議人和被評議人的接觸,從而保證評議結果的公正性,提高評議的質量。如今,越來越規范的回避制度,在各類評審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規范作用。使用回避原則,盡可能地保證遴選專家與項目的單位及相關人員不具有利害關系,是保證專家決策的保證客觀立場的重要條件。
學術評價回避制度指在學術評價過程中,為保證評價結果的公正性,科研管理部門正視評審專家與被評項目存在的利害關系,或其他可能影響公正評價的社會關系,根據被評價者的申請或學術評價機構組織的要求,禁止該評審專家參與該被評項目相關評價活動的一種制度。
學術評價回避制度直接將與被評價主體有特殊關系的相關評價專家排除在評價活動之外,以此從形式上保證了學術評價活動的中立性。可以使評審專家和評審機構的人員擺脫人情網的羈絆,能夠按原則、公正公平地進行學術評價,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科研人員的科研熱情和創造積極性。
學術回避制度在我國正式成文是在2003年5月,國家科學技術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發布了《關于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對科技成果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原則性、指導性的意見和決定。其中,第四條規定:“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價原則,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評價制度,規范科學技術評價行為,在評價工作中,嚴格實行回避制度與專家組定期輪換制度”。2003年9月,科學技術部頒布關于《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的通知,明確了評價目的、原則、分類方法、評價準則及監督機制等。其中,第十九條規定對回避制度又做了比較具體詳細的規定:“遴選評價專家應當遵守下列原則:回避原則。與被評價方有利益關系或可能影響公正性的其他關系的評價專家不能參與評價。已遴選出的,應主動申明并回避,被評價方可以按規定提出一定數量建議回避的評審專家,并說明理由”。受科技部的委托,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于2003年研究和制定了 《科技評估規范》——這是我國科技評估活動的第一個行為規范和技術規范,對回避制度有了更加專業化的規定。
學術回避的方式可大致分為以下3類:
(1)自行回避:如果評議專家本人認為被評議機構、項目、人員可能與自己有利害關系,可以采用書面或口頭形式說明回避理由,在評審活動開始之前,向科研管理部門或科技專家咨詢委員會主動提出回避申請。
(2)申請回避:被評議人認為評議專家有應當回避的,可提出回避申請,由科研管理部門或咨詢委員會決定回避與否。這種評審方法在一些期刊中常被使用,例如《Science》、《Nature》等往往采用這種方法。這種被評議者的回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利益沖突。
(3)干預類回避
①禁止和項目申報者同一單位的專家參評其項目。這一方法實現起來較為容易,評審系統會自動屏蔽掉所有與申報者同一單位的專家。
②出于政治等方面的回避。這類情況比較少見,但是也時有發生。例如,某大學或科研管理部門發生了集體學術腐敗事件,在項目評審活動中就要采取特定的回避原則。有的科研管理項目的評審外界壓力很大,也往往采取異地評審等方法。
同行評議中的回避制度,使得復雜的綜合評價更具有公信力,適應評審的實際要求,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評價的公正性。可是,在實際評審活動中,采取回避原則,有時也具有一定的不足:
(1)對于一些地、市級行政區域,或者某些偏冷學科等小領域的評審,回避了與申報者同一單位的專家,就面臨無專家可以選擇的困局。一些地市可能只有一所綜合性大學,而這所大學的教師,是申報該地市級科研項目的主力軍,在評審時,如果限于條件,只能在該地市選擇專家評審,并且屏蔽了該大學的專家,那么評審專家的人數和質量就難以保證。而有些小學科,本身專家就相當少,并且相對集中在某幾個單位。在評審時,如果屏蔽了一些專家,為了湊夠評審專家的人數,加入另外不熟悉該領域的學者,會大大影響該項目的評審情況。例如:核能、遙感、古生物、古建筑等較冷僻學科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2)如果讓項目申報者自行填寫不希望評審本人項目的專家名單,此舉原意是為了保護項目申報者,避免有個別與申報者有利益沖突、不能公正對待打分的評審專家。也會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情況。比如專家A是某領域最權威的專家,但是不徇私情,做派嚴厲。專家B在該領域沒有做出較出色的成績,對專家A也相當了解。專家B就極有可能選擇避開公正、嚴厲的專家A。這樣的情況,也會影響評審結果的公正性。
(3)現代科學已進入了一個新的交叉綜合、整體發展的新時代。在這一個大科學時代,學科往往是交叉的、綜合的。很多申報者定義的項目所屬領域,和科研管理部門理解的學科方向可能存在偏差,這一發展趨勢,給專家的遴選工作帶來了困難,也加深專家回避工作的難度。
(4)在項目評價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徹底回避科技管理部門的人員的參與。近年來,我國科技評審中出現的許多問題與同行評議的“失效”有關。應以專家評議為主,減少科研管理部門的干預,保證同行評議系統有效運行。科研管理部門應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提高管理水平,優化配置有限的科研資源。
(5)評議專家的某些社會關系無法獲取。比如對評審主觀評價影響最大的親緣關系,其獲得方式往往比較難,目前主要有戶籍或檔案查詢。但是在科研評審中,往往是沒有權利進行這些操作的,所以,需要回避親緣關系的時候,往往采取專家個人主動提出,同時輔以程序監督、接受舉報、信息公開等舉措保障回避的順利實現。評議專家的友緣關系更是無法衡量。同時,人情關系還存在單位或個人之間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利益關系,也會影響學術評價的公正性,甚至可能出現營私瓜分利益的黑色交易。這些隱性社會關系不好衡量,只能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完善同行專家的遴選制度:不但強調評議專家必須具備良好的學術道德,客觀公正,嚴謹正派,而且還要注意評議專家的學科平衡。
同行評議中的回避制度可以保證學術評價的程序正義,能從一定程度上抵制學術腐敗,保障評議者、被評議者的多方利益,創造公平的學術競爭環境,激發科研工作人員的熱情。但是,制度不是絕對的,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要正視同行評議回避制度的積極作用和重要角色,同時也要正視其局限性,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現代科技管理工作不但需要嚴格的回避制度,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進一步增加評議的透明度,有效地防治學術不端行為,提高評議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