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菏澤學院,山東 菏澤 274015)
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空前的發展,但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戰。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各層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也在不斷地進行課程改革,以適應新時代國家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
當今社會是一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一方面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各學科的理論建構產生沖擊;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各種社會文化必然會在相互碰撞中融合和重構。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基地,必然要求對此做出積極反映。
科學促進了課程的形成和發展,但科學知識步入課程的幅度和速度則取決于社會需求的程度。社會需求決定了課程的設置,課程的結構和課程的內容,其多方向和多層次要求學校課程要不斷進行改革,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夠引領社會經濟的發展。
高等學校應當從其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不斷開設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專業課程,同時為服務當地經濟不斷發展具有當地經濟發展優勢的專業,走特色辦學之路。我國高校的課程設置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不足也使學校面臨發展的瓶頸。高等學校要想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斷地進行課程改革,以提升自身能力,同時也能服務當地經濟。
我國高等學校課程改革起步較晚,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才開始引起有關人士的重視。高等學校的課程在不斷的改革和發展中也存在著種種的障礙,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我國的課程設置大多由國家的指令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所決定,缺乏靈活性,難以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雖然我們已經意識到僵化的課程設置模式難以滿足正常的課程教學和國家在新時期對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學校本身缺乏改革意識,這種狀況還很難得改善。學校課程設置中,課程內容陳舊,教材質量不高,落后于時代發展,這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1]
前幾年,一些學校紛紛開設社會熱門專業,擴大招生,幾年之后這些方向的畢業生猛增,而社會對這些方向的人才的需求有限,這就造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我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學校課程設置應進行合理的引導和規劃,統籌安排,使學校課程改革能夠良性發展。
學校課程改革與社會發展的密切程度直接關系到改革的成敗。在我國當前的高等學校課程設置中,結構單一,缺乏彈性,造成學生知識結構狹窄,難以適應社會職業的轉換,特別是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與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經濟相比較,學校課程內容陳舊,嚴重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如一些教材的概念陳舊,知識不新等直接影響到學校課程改革的效果。[2]
在學校倡導課程改革的進程中,許多教師充滿憂慮。他們認為新的課程計劃要求學習更多新知識、新技能,而且需要協調新的人際關系,調整彼此的角色等。這些變化打亂了他們的原有的生活與教學節奏,使他們感到難以應對。同時,課程改革使許多新的知識進入課程領域,并采用新的方式組織編寫教材。這樣,教師常常感到不適應,從而產生恐懼與憂慮,從而增加他們對學校課程改革的阻抗情緒。[3]
新形勢下,學校應改變過去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改革學校課程設置,增添富有時代特色的新科目、新內容。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應該加強課程研發,開發設置與社會中新近領域相關的內容與科目,培養社會中的緊缺人才。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學校應在考慮本校實際情況和當地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下,開發合適的校本課程,以促進學校課程設置的豐富性和當地經濟的發展。例如,山東半島某高校立足本校和當地經濟發展的現狀,建立山東半島經濟研究所,針對半島經濟的布局、發展以及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在對半島經濟研究開發的過程中也帶動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開發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服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在我國,由于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發展的不平衡,制定“大一統”的課程標準是不切實際的。課程改革也應采取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方針,充分考慮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教育現狀以及本校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標準,協調好統一與多樣的關系。針對某些學校課程改革中的盲目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注意合理引導,統籌安排,以促進其健康發展。
學校課程設置應以社會的需求為前提,而課程改革應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基礎。每一次課程改革,新專業的設置都是由于社會的發展對新領域、新行業的人才的需求而起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改革中時刻關注社會的新發展,讓學校的課程改革融入社會經濟的發展之中。
我國課程和教學改革需要研究型教師,研究型教師的培養需要研究型教學。因此,我們在進行學校課程改革時,要注意提升教師課程改革意識,培養研究型教師,促進教師教學型和科研學術型的統一。[4]同時,克服教師對課程改革的阻抗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著力構建一種促進機制,促進教師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去。
總之,我國的課程改革正面臨著嚴峻的態勢。高等學校課程改革作為我國學校課程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應和當前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緊密聯系在一起,共同努力,共同發展。
[1]李波.對我國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6(1):76-77.
[2]楊峻,王根順.關于我國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理論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1996(2):9-14.
[3]蔣士會.試析教師對課程改革的阻抗[J].教育研究與實施.
[4]鄧澤軍.論教師教育學術性和師范性之整合[J].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學報,2007(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