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
(中南大學湘雅附三醫院,湖南 長沙 410100)
醫學與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其進步與發展為人類帶來福音與希望。
古往今來,醫學就被賦予了仁慈至善的精神內涵。然而,在現代醫學技術水平越來越高的同時,人文精神卻漸行漸遠。此外,醫學院校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重視度也不夠。因此,“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不僅有利于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為醫學院校教師的課程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依據,還能為醫學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科學的醫學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相應的參考。
人文素質:從狹義來說指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廣義來說指一個人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包含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體現出來的以人為中心的精神。
醫學人文教育:指為了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建立和發展的需要,通過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醫學人文社科知識學習、臨床實踐、言傳身教、校園文化熏陶,結合學生個體自身的潛在性和發展性的特點,發揮學生主體內在潛能和發展動力,使醫學生成為既掌握扎實醫學專業技能,更具備醫學人文素質、人文修養的醫務工作者的教育。
國外加強人文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早。被稱為“醫學之父”的西方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指出,醫生應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如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1982年美國醫學會醫學教育委員會(CME)在《醫學教育未來方向》的報告中,明確提出“缺乏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的醫生,在醫學生涯中往往會喪失智力挑戰的能力和應付這種挑戰的能力”[1]。1993年英國總醫學委員(GMC)在《明天的醫生》報告中提出,醫學教育和實踐中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學科特殊學習模塊”,以達到醫學人文與醫學自然科學的相互滲透[2]。法國自1992年首次頒布增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指導性文件開始,連續跟蹤其目標的執行情況并不斷加以改進,使其在歐洲的醫學人文教育中頗具特色。德國柏林的醫學院校學生甚至在1989以罷課的形式呼吁人文學科與醫學教育的結合,并在改革中開發了諸如醫學人文學科特殊學習模塊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3-4]。
我國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才在各醫學院校陸續開展人文學科研究與教學的。直到20世紀90年代,“國內的一些醫學人文學者(杜治政、李本富、張大慶等)和部分哲學社會學界、新聞出版界人士(如邱仁宗、周國平等)才開始呼吁和討論加強醫學人文學學科及其學術共同體建設”[5],醫學人文教育雖然不斷受到重視,但大多只是開設一些人文社科選修課,而且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學生只學到了一些人文社科知識,對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識在醫學中的滲透和應用均還停留在感性認識的表淺層次上[6]。2002年第四軍醫大學殷小平以第四軍醫大、上海第二醫科大等4所醫學院一至五年級本科生為調查對象,研究認為,大部分醫學生對加強人文教育、提高自身修養與文化品位、完善并實現人生理想與價值表現出強烈的愿望和迫切的要求,但學生人文素質仍待改善和提升。山西醫科大馬存根對山西3所醫學院在校生進行了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調查顯示:在人文素質基本情況上,醫學生掌握人文知識情況不容樂觀,集中體現在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知識和語言文字功底欠缺;道德價值觀念呈多元化狀態。2012年遼寧醫學院王明月以中國醫科大學等4所醫學院本科生為調查對象,了解當前醫學生人文素質育情況,即58%的同學持無所謂心理、58.3%的學生對學校開設的人文素質教育課是不滿意,認為學校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
綜觀國內外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國內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方法單一。首先,就研究層次而言,有關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較少。其次,從研究視角而言,有理論作為依據的研究較少。再次,從研究內容而言,以往的研究考慮到了教學方法、現狀調查,但缺乏系統而全面的思考研究。其次,對于湖南省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較少雖然國內相關學者對人文素質教育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未有以湖南省為例進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擬以人文素質教育為基礎,調查湖南省3所醫學院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探索影響醫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因素,尋找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路徑,為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探索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訪談法等研究方法,通過對醫學生人文教育基本概念與相關理論、醫學教育史中的人文發展演進及趨勢、國內外關于醫學生人文教育的現狀及特點分析等進行全面、系統地梳理,以湖南省3所醫學院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研究,研究影響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因素研究,包括社會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科學技術的內容,提出相應的人文素質提高策略,構建符合醫學生特點、有助于醫學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培養并提高醫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職業需求的人文素養。
通過初步調查顯示,大部分醫學生對人文素質認識清楚,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相關概念也有較為統一的認識,也比較認同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然而,醫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學習壓力大、社會的多元文化影響多,醫學生對于學院人文教育的期望值與實際教育狀況大相徑庭。特別是當醫學生去醫院實習時,受到在職醫生的職業道德、價值取向的影響,處于極為茫然的階段。若不及時改變這種情形,后果必將很嚴重。其次,醫學生由于語文知識、醫學英語知識的缺乏,進行科研時遇到瓶頸。很典型的就是國外醫學文獻看不懂,文章寫不出,而醫學的進步決定了醫學生必須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理念。很多醫學生表明醫學院校教師對于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教育重視度不夠。
首先,醫學科學知識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應比量齊觀。一個合格的醫學生不應只局限于具備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對于醫學生的培養還應該包括醫學人文教育。對于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也不應只是紙上談兵,而應當落到實處,比如開設人文必修課和選修課。目前醫學院的現狀是很多醫學生進入大學后就只注重學習醫學專業知識,很多之前學習過的英語、語文、物理、化學等知識都逐漸淡忘,而醫學生在從醫時需要的哲學、倫理學知識,醫學生在進行科研時閱讀外國文獻需要的醫學英語知識,寫作時需要的語文功底都顯得極為缺乏。相關部門領導是否可以考慮將一些最基本技能或與學科緊密相關的課程如語文、醫學英語、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等列入必修課的范疇。
其次,人文素質教育活動勢在必行。醫學生除了學習人文素質類的課程以外,還需要具有人文素質精神和品質。醫學院有責任和義務為學生創造提升人文素質精神的環境。鼓勵和組織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到社區、農村、養老院、勞教所等地開展健康咨詢和體檢活動,鼓勵學生去農村醫院或者需要支援的地區當義工,敦促學生在臨床實習期間參加人文教育活動,以達到提高醫學人文精神的目的。
再次,提高學生與教師的人文素質應齊頭并進。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主要取決于師資隊伍的素質。優秀的教師是提高學生的素質的關鍵。很多現有的教師,一直接受的是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度不夠,缺乏人文素質教育,更不會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醫學院校教師的人文素質的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醫學院校領導可以組織一系列繼續教育活動,如聘請或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專業教師進行社會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學英語、藝術等課程的專題講座,豐富教師的人文知識。只有醫學院的教師擁有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在教學中才會引導學生注重人文素質教育。
[1]于雙成,潘國強.西方發達國家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與特征淺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1998,11(5):31-33.
[2]陳穎青.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D].2008.
[3]趙斌.醫學理論與實踐原理:德國洪堡大學查理特醫學院的醫學人文學科特殊學習模塊[J].復旦教育論壇,2004(5):87-89.
[4]傰強.法國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及其特色[J].復旦教育論壇,200(1):93-95.
[5]李四海.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培養模式研究[D].2005.
[6]余仙菊.發達國家醫學人文教育給我們的啟示[J].廣西高教研究,2002(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