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引黎 晏紹奎 鄧小翠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廣元 608040)
高職院校是高等院校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人才而言,高等職業教育偏重于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目前為止,高職院校主要指的是大專院校[1]。但從2008年開始,部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開始舉辦四年制本科教育;而高職學歷在臺灣如今已上升到博士研究生層次。從這一發展趨勢來看,高職院校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甚至有超過普通高等院校的趨勢。隨著2013年首批“95后”新生步入大學,對“95后”高校學子的關注成為了整個社會的熱點。而高職院校的“95”后更具有入學成績普遍不高,個性張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正確的自我價值判斷,在學校難以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如何對這一類學生進行有效管理,更好的培養出一個在技術層面、思想層面有作為的青年人,成為了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主體單一主要指的是管理方案的制定是針對同一類學生而制定,或者說管理方式是針對以前學生制定,而現在照搬,忽視了現在學生的實際情況。缺乏創新性和靈活的機制[2]。
管理方式都是從制定到實行,并沒有依據學生的個性特征而制定,缺乏人性化機制。機械化的執行,執行不當會造成學生情緒化,怨氣積壓,繼而對管理增加難度造成惡性循環。
目前高職院校中的班級組織結構是金字塔式的,它的典型特征是管理幅度小,管理層次多[3]。缺陷在于權力過于集中,沒有充分發揮其他成員的積極性,缺乏合作性,更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及民主。
針對我國高職院校管理模式存在的普遍問題,本文提出了以“一個指導,兩個中心,三個發展”為主旨,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管理模式。一個指導指的是“思想教育為指導”;兩個中心指的是“以學生人生安全為中心,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三個發展指的是“學生的身體發展,心理發展,創新能力的發展”。
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培養依然要以先成人再做事為目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是人格教育,沒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思想教育也就無從談起,以下三點點明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人格是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基礎。人的價值觀念的統一和穩定需要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及其人格形態是統一而穩定的[4]。其次,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在心理依據。正確的世界觀來自于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學習[4]。最后,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質的主要動力。人格具有品質化的特性,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質[4]。高校學生正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教育也就變得尤為重要。
安全教育是前提。大學生的閱歷相對較簡單,缺乏對事物有效的判斷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又很差。在安全問題上缺乏必要的警惕性,致使日常生活中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為了維護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確保學生人身和財物的安全。安全教育必須成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掌握一門技能不僅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一個時代對年輕人的要求,在校期間學生學好書本知識是天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目的。2.3 三個發展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強健的體魄是實現其他價值的基礎,鍛煉身體的同時也培養了意志;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它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當前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已深入人心。創造精神、創新能力是人才素質的核心。“三個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有了強健的體魄,良好健康的內心思想,才有可能最大化的發揮創造力。
在以“一個指導,兩個中心,三個發展”為方針指導的基礎上,選擇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通運14-1班為實驗對象,具體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管理模式。
完成“學生為主體”的翻轉管理模式,首先要對學生深入了解。了解學生,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學生自我入手。“給老師的一封信”是學生入校后的第一次必交作業,內容包含家庭介紹,個人興趣愛好,入學后的打算。 第二,從父母入手。學生入學后,及時與家長聯系;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向家長告知學生安全到校,二是,了解學生之前的一些表現,三是,了解父母對其孩子在校的一個愿望,即希望其孩子主要發展的是哪些方面。第三,從教官和同學入手。軍訓期間,經常去操場了解學生,通過與教官和學生的交談,從側面了解班上學生。
班委是一個班集體的管理團隊,在班委的選舉上實行民主、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每一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行駛自己的權力,具體方式采取學生自行競選演講,高年級學長組成評審團提問,全班同學投票的選舉制度。班委選定后,確定一個月的考察期。在這一個月內,由全體學生監督。考察期后由學生對班委進行考核,匿名表決確定。
通過考察期的班委,正式確定,任期為一年。在一年之內有義務帶領全體學生遵守校紀校規,團結向上。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班集體是一個大家庭,它的運行必然也要靠班規的制約。班集體不是輔導員的班集體,也不是班委的班集體,而是全班同學的班集體。因而班規的制定,必然要全班參與,由全班同學提議,班委起草,最后輔導員審核的程序進行制定。通過同學參與制定的班規,對于班上同學約束的效果必然不一樣。
班委確定后,將主要工作交由班委負責,充分發揮班委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調動同學的積極性。而輔導員定期向班委了解班上同學的情況,同時向班上同學了解班委的情況,行使班委的領導權和班級同學的監督權,使每個同學在班集體中都成為主人翁的角色-我的班級我做主。
輔導員主動和學生溝通,形式多樣、地點不限。從多方面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心理狀態以及學習狀態。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讓學生更多的汲取正能量。提高了技能的同時強化了思想素質,使得管理更為便捷。
從探討我國高職院校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改善我國高職院校管理模式的對策,以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通運14-1班班級管理為實驗對象,針對本班學生特點,結合班上學生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管理模式。實踐證明,以學生為主體的管理模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管理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極大的鍛煉了學生的管理能力,讓老師和學生共同分享到管理改革的樂趣和收獲,為高職院校的管理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http://www.edutt.com/keyword_show_67614/[OL].
[2]李永軍.高職院校柔性管理體制設計初探[J].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學報,2006(01).
[3]黃秋明,趙麗敏.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8(2).
[4]劉蘇,殷敬軍.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J].管理與財富,2009(11):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