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偉清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汕尾 516600)
在古漢語當中,同義詞辨析當中的不同之處通常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要弄清楚同義詞在什么樣的詞義當中是不相似的,一個是要弄明白在二者相似的項上還存在著哪些不同。而本文當中所指的同義詞是后者,經過長期的研究和發展,辨析古漢語同義詞的方法已經有了很明顯的發展并逐漸從青澀走向了成熟,除了一些比較常用的方法之外,還有一些字形也可以很好的提示其自身的意義,這種方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古文字字形分析法。
一些字的字形和其所體現的意義是有著密切的關聯性的,所以記錄詞語的古文字字形就可以很好的對其意義之間的差別予以分析和探究。比如說至和格這兩個字都有到和到達的意思,在古代的典籍當中認為至的本意就是到,但是從字形上去解釋就很難令人信服。格在秦漢時期也有至和到的意思,但是這是一個異形字,它的本字應該是各,在古文記載當中,它有至的意思,也有止的意思,在西周的金文當中,各字表示到達的意思更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主要強調的是到達的地方,在句子當中主要是做補語和賓語,從各字的發展和演變上來看,其所表示的是腳上的動作,所以這個字所強調的是行為本身,所以這個字在秦漢時期通常都是后邊不會帶表示地點的賓語或者是補語。
使用古文字字形辨析古漢語當中的同義詞也可以使用在同義詞之間引申義和本義的比較上,這是由于同一個詞的義項和詞義特點是有緊密的聯系的,比如說走和逸這兩個詞就是有共同的義項,兩個詞都有逃跑的意思,甲骨文當中的走就像是一個人張開雙臂奮力跑,所以其引申義也就是逃跑,而逸的本義就是逃跑,全面來說就是強調逃跑的時候速度非常快,在秦漢時期的時候逸通常都是當逃跑的意思來講,它主要是突出逃離某種痛苦的境遇,這個意思和它的字形也是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的,所以在二詞當逃跑講的時候通常是可以換用的。但是二者在強調的內容上是存在一定差別的。
使用古文字字形去辨析古漢語的統一詞還可以借助一組同義詞的古文字字形提示的意義特點來對其予以判斷和分析。比如祭祀就是一對同義詞,祭在甲骨文當中主要是用手來拿揉,在商州時期是一種祭名,無論歷史發展到什么時期,祭的手持肉特征都是非常顯著的。而在現代漢語當中一般都是將祭祀時所使用的物品統稱為祭,并不是祀當做構詞的語素。相關領域的專家支持?,F代漢語當中有很多雙音的詞。在兩個詞素相互選擇或者是相互排斥的語義必須要從先秦時期的文獻當中去探尋,而反過來說現代漢語詞當中的合成詞也可以充分的反映先秦時期的詞語特征。祀在甲骨文當中就已經出現了,但是還是使用在固定的格式當中,祭本義是指一種用肉祭祀的形式,后來在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有了比較強的泛化趨勢,但是一直都將獻上祭品當做是比較重點的意義。祀最開始就是指祭祀的統稱,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用法一直都沒有改變,但是從甲骨文的字形上去研究祀還不是非常的清除,所以在詞義的辨析上也不好妄下結論。
上文談到的幾組同義詞,都是利用其甲骨文字形進行辨析的。漢字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理據喪失和理據重構現象。理據喪失了的字形不能用是不言而喻的。理據重構的字形,其后來的造意相對于其產生之初的造意已有所變化,也不宜用來辨析同義詞。比如上文提到的“逸”,其字形本是從止在牽外,這個字形很清楚地提示了“逸”的詞義特點。但是,小篆的“逸”從兔從是會意,產生了新的理據,而這一理據是不能提示其詞義特點的?!扒堋薄案瘛币鄬俅祟悺R虼耍谶x取古文字字形時最好是利用甲骨文、西周金文,而不是戰國文字或者小篆。戰國文字雖然比小篆更近古,但是當時文字的簡化和俗化都比較嚴重,對造字理據的破壞很大。小篆雖然很大一部分保存了漢字產生時的造意,但是回溯到更早的甲骨文、金文,一方面會使造意顯示得更加清楚,另一方面還可以防止誤用重構的理據來分析字義、詞義,導致結論的不準確。如果某詞沒有早于小篆的字形,在利用小篆字形分析時,因為不好確定其是否還保留著早期的造字意圖,所以一定要謹慎使用。
有些字雖然有古文字字形,但是其所取之象為何目前尚不清楚,因而這些字形無益于同義詞的辨析,不能夠用來進行分析。如上文提到的“祀”。又如“亡”也可與“走”、“逸”在“逃跑”義上構成同義詞,《說文亡部》:“亡,逃也。從入從L?!薄蹲髠鳌ば辍罚骸白訛檎?,亡不越競,反不討賊,非子而誰?”考察“亡”的用例,可以發現“亡”的意義強調的是逃亡并流浪在外,如《左傳·昭公十三年》:“(晉公子重耳)亡十九年,守志彌篤?!薄妒酚涰椨鸨炯o》:“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日:‘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亡”甲骨文作哆,學者均釋作“亡”,但其字形如何解釋目前萬方數據還不能確定,這樣顯然就無法從字形分析得出詞義特點。再如“良”、“秀”在“優良”義上可構成同義詞,而“良”的甲骨文作務,構形不明,因而也無益于同義詞的辨析。
經過了考古人員的努力,我們看到了很多新的材料,這些材料對古文字字形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些材料中所提供的文字更加生動和直觀,但是在這里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使用古文字字形分析的時候,一定要和與詞語相關的文獻充分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1]寇占民.西周金文動詞判定標準說略[J].河南社會科學,2009(01).
[2]樊俊利.《說文》籀文與西周金文合證[J].語文研究,2009(04).
[3]張守良.古代漢語同義詞的作用及其微殊管窺[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