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洪斌
(四川省江油市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四川 江油621700)
川西地區包括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三州和攀枝花、雅安兩市,位于四川省西部,界于東經 97°22’至 104°27’,北緯 26°03’與 34°19’之間,東接四川省廣元、綿陽、德陽、成都、眉山、樂山和宜賓七市,西靠西藏自治區,南與云南毗鄰,北與青海、甘肅兩省接壤。全域下轄2市、54縣、5區和1393個鄉鎮(含同級街道辦),總人口949.7萬,人口密度29人/平方公里,總幅員面積32萬平方公里,主要的土地資源有草地資源、林地資源和耕地資源。
川西地區介于我國自西向東三級階梯的第一、二級階梯之間,屬于橫斷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構成一個大斜面。其中,西北部地表起伏不大,高原面保持完整;中部屬典型高山峽谷地貌,嶺谷相間縱列,山體高大挺拔,峰嶺高聳,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大,如大渡河谷區與貢嘎主峰相距僅29公里,相對高度差卻達6400米;東南部為山地地貌,是盆地向高山峽谷過渡地帶,以中山地貌為主,海拔1000~3000米,山河相間,河谷地型發育,平坦開闊,如安寧河谷竟達10公里之寬。
川西地區氣候水平變化由南向北跨四個氣候帶即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從谷底至山頂順序出現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七個氣候帶。
筆者和同仁依據土壤評價基本原則,利用最近兩次土壤普查和農業區劃所積累的大量數據作為川西地區山地與高原土壤的主要評價依據,根據土地自然屬性、土地的不同用途以及相關社會經濟因素選擇評價因子,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這些因子的權重[4],再按照選定的評價方法,基本盤清了川西地區土地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及分布范圍,其中的適宜類和適宜等主要數據及其初步分析如下。
有面積825810.5公頃,占川西山地總資源2.57%,劃分為五等。
旱耕地一等(CI):該等共有面積41457.58公頃,占旱耕地5.02%,甘孜、阿壩兩州無此等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雅安市、涼山州兩地的地勢平坦處,如安寧河谷、青衣江沿岸的二、三級階地及其它一些平壩地區,多為柴色土和沖積土,土層厚度80cm左右,肥力較高,有機質(OM)含量>3%,土壤質地偏重,水源狀況良好,小麥常年產量在3750千克/公頃以上,宜種性廣,多為一年兩熟。
旱耕地二等(CII):267378.5公頃,占本類面積32.38%,三個州均有分布,其中又以涼山州最多,占全區74.45%,分布于河谷旁階地和洪積扇緣,以紫色土為多,土層厚度70~80厘米,肥力中等,質地重壤,小麥常年產量在3000—3750千克/公頃,主要是一年兩熟。
旱耕地三等(CIII):99827.9公頃,占本類12.08%,以甘孜、阿壩兩州居多,分別占30.23%和39.68%,分布于河旁高階地和洪積臺地,以石灰性褐土和暗褐土為多,肥力中等,一年兩熟略有困難,常年小麥產量在2250~3000千克/公頃,地勢較高,灌溉難以保證,有時易受旱災威脅。
旱耕地四等(CⅣ):面積260770.3公頃,占本類面積的31.5%,以涼山州分布較廣,占本等65.34%,坡度較大,土層淺溥,夾礫量>30%,一年一熟,常年青稞產量1500千克/公頃左右,水源不足,霜災凍害較多。坡改梯地、聚土龔作以及推廣地膜覆蓋是很有效的解決措施。
旱耕地五等(CⅤ):面積156376.3公頃,占本類18.9%,分布于海拔2000~3800米的山體中部,常為森林土壤和草甸土壤,由于地勢高峻,氣溫低寒,有機質(OM)較高而速數磷缺乏[2],土壤瘠薄,生產力低下,常年小麥產量不足1500千克/公頃。在應用上除對低位土壤加以改良利用外,此區域大部分土壤還可以退耕還林或退耕還牧。
面積189960.9公頃,占總資源0.55%,也劃分為五等。
水田一等(WI):面積100043.1公頃,占本類面積的52.7%,主要分布在雅安市與涼山州,分別占26.44%和62.12%,其中以沿河兩岸低階地分布較多,耕層深厚>18cm,土壤質地偏重,以潮田、沙泥巴田居多,土壤肥力高,有機質(OM)>3%,灌溉方便,常年產量達6750千克/公頃以上,是川西地區的水稻主產基地。
水田二等(WII):11213.7公頃,僅占本類5.9%,耕層較厚,肥力較好,灌溉基本有保證,常年產量5250—6000千克/公頃,只要施肥合理和排灌適當,豐收潛力較大。
水田三等 (WIII):面積不大約21146.2公頃,僅占本類面積的11.13%,主要分布于雅安市,尤以沖溝交匯處等地勢低洼部位的下濕田為多,排水困難,潛育化嚴重,還原強烈,產生的有毒物質對根系有毒害,產量不高約4500~5250千克/公頃。
水田四等(WⅣ):面積較大達55048.3公頃,占本類面積的28.98%,以涼山州分布最多,占本等面積的68.94%,多為下濕冷性田或鈣質田,質地粘重,潛育明顯,結構性差,還原性嚴重,產量3750~4500千克/公頃。
水田五等(WⅤ):面積2509.6公頃,占本類面積的1.32%,多是望天田,位置較高,灌溉困難,光熱條件較差,肥力不足,產量多為3750千克/公頃。
面積12084576.9公頃,占川西土地總資源的37.84%,劃分為五等。此區域植被類型齊全,樹種品種豐富,是四川省重要的林木貯積庫。
宜林地一等(FI):787204.8公頃,占本類面積的6.51%,其中涼山州與攀枝花市的棕紅壤、山原紅壤,雅安市、甘孜州的中性紫色土、阿壩州的棕色針葉林土上分布較多,此區域海拔2200~3600米,森林長勢喜人,木材生長量可達6m3/公傾.年,貯積量達400m3/公傾,樹種為常綠或落葉闊葉林樹種,如珙桐、青岡、樺木、云南杉、高山松等。
宜林地二等(FII):面積5747485.2公頃,占本類47.56%,約65%的面積分布在甘孜、阿壩、涼山三州的紅壤和山原紅壤上,此區域海拔在1800~3300米,以云南杉、樺木、柏木為優勢樹種,環境濕潤,林間陰涼,土壤 C/N 為 7~10,木材貯積量 350 m3/公傾,生長量 4~5m3/公傾/年,是川西地區主要林業基地之一。
宜林地三等(FIII):3624880.1公頃,占林地資源的30%,其中70%分布在阿壩、涼山兩州的暗棕壤、黃壤以及攀枝花市的黃棕壤,甘孜州的暗褐土和雅安市的暗棕壤上,此區域海拔在1800~3700米,土表陰濕,林木生長繁茂,木材貯積量為250~350m3/公傾,既有高大的喬木也有林間灌木,是川西地區重要的木材貯積庫,自從實施退耕還林以來,其天然屏障作用愈加突出。
宜林地四等 (FⅣ):面積有1599903.3公頃,占林地資源的13.24%,主要分布于涼山州的紅色石灰土、褐土,雅安市的黃色石灰土,甘孜州的棕壤,阿壩州的棕色石灰土上,尤以甘孜州最多,占本等的60.8%,分布的海拔位置偏低,因受河谷干熱氣候的影響,水分條件差,林木長勢弱,尤其是陽坡,植被稀疏,樹型矮化,木材貯積量僅200 m3/公傾,生長量 3~4m3/公傾.年。
宜林地五等(FⅤ):325097.6公頃,占本類的2.69%,集中分布于紅、棕、黑、棕、黃各色石灰土上,海拔在1150~2500米,氣候干燥,水份缺乏,土層較干,植被厚度低,矮化灌木隨機參入,木材貯積量為150~200m3/公傾,生長量多為 3m3/公傾.年。
川西地區林地適宜類土壤,掠奪式利用多,森林植被曾一度消減[3],加之生態破壞較重,氣候寒冷或極度干燥,致使木材生長量也不理想。
川西地區牧地資源數量巨大,有13093161.2公頃,占總資源的41.00%,劃分為五等。
宜牧地一等(PI):面積1183543.8公頃,僅占本類的9.04%,全分布甘孜、阿壩兩州,各占74.35%與25.65%,為一些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草甸沼澤土,海拔3400~4100米,草皮層適中6~8cm,坡度小于5°,夾礫量<10%,水源良好,牧草茂盛,品質優良,產草量在4500千克/公頃以上。
宜牧地二等(PII):面積龐大達10290094.2公頃,占本類的78.59%,其中77.69%分布于甘孜州的高山、亞高山草甸土以及灌叢草甸土壤、草皮層厚度為 8~15cm,夾礫量中等 10~30%,坡度在 5~15°內,地面濕潤,綠茵漫山遍野,景象喜人,產草量達3000~4500千克/公頃,是川西地區發展牧業生產的主要基地。
宜牧地三等(PIII):面積1207050.1公頃,占本類資源的9.20%,仍集中分布于甘孜與阿壩兩州,多為腐泥土、泥炭土或亞高山灌叢草甸土,草皮層厚達15~20cm,由于地勢平坦,中部低洼地帶漬水較重,對牧草生長有一定的限制,產草量為2250~3000千克/公頃。
宜牧地四等(PⅣ):面積169910公頃,占草地面積的1.30%,分布于生草棕壤、石灰性草甸土和山地灌叢草甸土上,地處旱生河谷區,分布條件欠佳,因旱生灌叢侵入,牧草產量低至1500~2250千克/公頃。
宜牧地五等(PⅤ):面積242563.1公頃,占該類1.87%,本等草地含森林植被破壞后留下的荒草坡,土壤仍保留著森林土壤特性,幾乎無草皮層,多為品質低劣的次生雜草,產草量低于1500千克/公頃。此區域經停牧植草實驗,地力及牧草產量恢復較好。
川西地區牧地適宜類土壤因管理不善和過度放牧,局部地區草場積水嚴重,草地利用不平衡,草場退化或沙化加劇,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高原生態問題。
[1]夏建國,胡萃,劉蕓.川西低山區土壤侵蝕經濟損失及其評估模式——以名山縣蒙山為例[J].生態學報,2006,26(11):3696-3703.
[2]李酉開,袁可能,等.土壤農化分析[M].南京農學院,主編.農業出版社,1980,12.
[3]李宏,鄧良基,等.川西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特征、機制與對策研究——以雅安市天全縣為例[J].土壤,2005(2):169-175.
[4]朱克貴,徐盛榮,等.土壤調查與制圖[M].東北農學院,主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