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琳 汪文鳳 丁 勇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國土資源調查專業具有強理論性、應用性和實踐性,野外地質實訓作為專業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實踐環節,不僅對課堂理論知識起到檢驗、鞏固、延伸的作用,更加強化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
根據教學安排,野外地質實訓是在學習普通地質學、礦物學、巖石學、古生物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等專業課之后,進行的一次野外綜合實習。專業課教學模式以“單科學習、實習,分階段進行”為特征,不同課程很難搭配結合、融會貫通。而野外地質實訓是在學習全部專業課之后,在實習基地進行的綜合實習,不同學科之間交叉結合、協同互補,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 。
1.2.1 野外地質實訓是最重要的教學課堂
地質專業理論課程大多比較抽象、概念性強、難于理解,這就需要學生親自走向野外,在各種復雜的地質現象中尋找書本里相關地質概念的理論原型,從而加深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理論聯系實際,使抽象的專業概念更加形象具體。
1.2.2 野外地質實訓訓練學生基本地質工作方法
學生學習地質專業知識無非是在工作中使用,真正的地質工作離不開野外勘察。實訓過程中訓練學生判讀地形圖、使用羅盤、采集標本、地質素描、測制剖面、地質填圖、編錄探槽等專業基本功,培養學生對各類地質現象的觀察、描述、分析能力。掌握野外地質工作方法和程序,為以后從事地質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1.2.3 野外地質實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團隊精神
野外地質實訓往往以組為單位參與實習,組員之間分工合作,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增強了團隊合作精神,還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了創新環節,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
野外實踐教學是地質專業的主戰場,實訓基地為野外實習提供了必要的實踐平臺,本文以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青塘實訓基地為例,詳述實習進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和相關意見措施。
我院青塘實訓基地位于贛州市寧都縣青塘鎮,西南至贛州市約150公里,交通便利,景色優美。基地始建于1979年,生活區占地10余畝,生活、教學設施齊全。
青塘為一北東走向的寬緩山間盆地,平面呈橢圓形,長12公里,寬6~7公里。向斜南東翼地層薄,傾向北西,傾角較陡;北西翼厚,傾向南東,傾角較緩。20世紀90年代,我院對該區進行1:5萬青塘幅區調工作,出版了1:5萬青塘幅地質圖及說明書。
實習區地層主要發育有震旦系,石炭系官山嶺組、水心組、黃貫組、青塘組、黃龍組、船山組,白堊系和第四系;該區褶皺和斷裂構造比較發育;花崗巖巖漿活動強烈,分布于鵝婆、茶山逕等地;
礦產種類豐富,有煤、石灰巖、熱液型硫鐵礦、矽卡巖型硫鐵礦、矽卡巖型白鎢礦、石英脈型黑鎢礦等礦床,為青塘鎮支柱產業。
實訓包括地質路線踏勘、地質剖面測制、地質填圖、探槽編錄、報告編寫五個階段。
2.2.1 地質路線踏勘
根據實習區地質概況、交通條件、實訓時間,基地選擇了穿越地質體最多、構造復雜、穿越不同類型礦化帶的8條踏勘路線。
路線踏勘任務:(1)引導學生觀察、描述、記錄路線上各種地質現象;(2)熟練使用地質羅盤;(3)掌握手持 GPS使用方法;(4)在地形圖上準確標定地質點。
2.2.2 地質剖面測制
在路線踏勘基礎上,選擇代表性強、地層出露齊全、層序清楚、構造簡單的石馬剖面進行測制,用以確定填圖單位。
剖面長約350米,根據野外露頭特征,將其劃分為15層,測制方法為半儀器導線法,羅盤測量導線跨越地形坡度角,皮尺丈量剖面斜距。室內整理數據,選擇適當比例尺繪制地質剖面圖和實測剖面柱狀圖。
2.2.3 地質填圖
以小組為單位將實習區出露地質體及地質現象按一定比例尺填繪在地形底圖上。首先布置填圖路線。路線必須全面控制區內所有地質體和重要構造。其次布置觀測點。觀測點一般布置在地層分界處、重要礦層、各種構造要素等處。實習區填圖范圍8.1平方公里,依據1:1萬區域地質填圖精度,運用“V”字形法則將各類地質界線勾繪于手圖上,標明各類產狀要素和采樣號,整理清繪所填地質圖。
2.2.4 探槽編錄
探槽用以揭露被覆蓋的巖層或礦體,對揭露的地質、礦產情況直接觀測、編錄、采樣,獲得較為準確的地質資料。編錄前觀察探槽中地質現象,確定基巖面、分層并布樣,而后著手編錄、進行地質描述,繪制探槽素描圖。
2.2.5 報告編寫
室內資料整理,完成地質報告編寫。
野外地質實訓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個人能力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實訓條件、實習內容、傳統教學方法等存在若干問題,影響實訓教學效果 。
國土資源調查專業學生往往經過兩年專業課學習,才能參加野外綜合實訓。時間過久,掌握知識不牢固,以致需要老師反復講解,影響野外教學效率。
近年隨著地質行業回暖,招生人數增多,而地質教師數量有限,存在極大缺口。每名教師需要負責40多人教學,根本無法顧及所有學生,尤其是在地勢陡峭的石馬剖面。同時,青塘地區地質構造錯綜復雜,多名教師存在不同看法,至今沒有較為統一的意見,對教學十分不利。
我院從1979年啟用青塘實訓基地,期間接待了數萬名學子,不可避免地對典型剖面和地質現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高職生本身就對野外實訓認識不足,過度依賴老師講解。遇到各類地質現象,不會主動去思考,不能有效地將實際現象與理論知識相聯系,僅僅流于“教師講、學生記”的模式,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受基地教學資金的限制,教學過程中多使用“老三件”(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剖面測量和繪圖多為皮尺測量后在厘米紙上手繪圖件,較為原始。隨著數字填圖技術的發展,市場需要我們逐步將全球定位系 統 (G PS)、遙感技 術 (RS)、地理信息技術 (G IS)等應用到地質實訓的教學過程中。
實習成績給定主要依據學生所提交的實習報告,形式過于單一,報告存在嚴重的抄襲現象,成績的相對不公平性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書育人、提升教學質量是教師的主題工作,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相應整改措施是提高野外地質實訓教學質量的基礎。為更好地聯系課堂理論教學和野外實訓教學,我總結多年野外實踐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幾點改進意見。
1)組織集體備課,提高教學質量。針對青塘地區地質構造復雜,教師之間存在爭議的現狀,建議教研室組織集體備課,統一教學內容。請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講授,共同討論爭議之處,青年教師在參與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2)加強師資建設,確保教學質量。師資力量和學生數量的差異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學院應加大財力、物力投入,安排更多的老師參與實踐教學,確保每班人數在15人左右。同時,老教師應做好“傳幫帶”工作,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儲備后備力量。
3)保護現有路線上地質現象,尋找新的實訓路線。鼓勵學生保護所見地質內容,尤其是僅存的小型地質構造,不要為了采集標本而隨意破壞,可以拍照錄像。對于已經破壞了的地質特征,要及時修護,在實習區尋找新的實訓路線備用。
4)嚴格要求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充分認識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只有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5)針對野外實訓特點,注重實踐教學方法、方式。野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存在顯著差異,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并不可取。教學中可采取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自主思考,以致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6)加強高新技術在地質實訓中的應用。傳統地質教學過程記錄、手繪大量紙質圖件資料,較為繁瑣,不易保存。在 “老三件”的基礎上,應注重相機、GPS、電腦“新三件”的使用。數字化填圖是一個必然趨勢,是學生的必備技能之一。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使用地質軟件制作相關地質圖件。
7)逐步完善成績考核制度。完全依靠實訓報告的評定方式是不科學的。結合野外實踐教學特點,建立全面合理的考核模式勢在必行。可以根據實訓的不同階段,采用實踐技能考核與書面考核相結合的方式,結合學生野外表現,給予相對合理的評定成績。
8)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應該與生產實踐、專業研究相結合,全面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為以后參加工作做好萬全的準備。
青塘野外地質實訓是我院國土資源調查專業最為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這次實訓,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增強野外實踐技能,還能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地質精神。盡管野外教學過程存在若干問題,相信基地在學院和廣大師生共同努力,下會有更加輝煌的明天!
[1]劉素楠,鐘啟龍,等.寧都青塘實訓教程[M].地質出版社,2014.
[2]李小明,王永建,李永軍,等.如何提高野外實習的教學質量[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10).
[3]陶一勤.地質野外教學實習內容與方法探討[J].科技文匯,2014(9):193-194.
[4]向中林,司榮軍,王潤懷,文廣超.數字化填圖技術在野外地質實習中的應用[J].中國地質教育,2011(4):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