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維娜 王 樂 李碧蓉 申飛宇
(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基礎課部生理學教研室,湖南 邵陽422000)
生理學對于醫學生是一門極為重要的基礎課程,是研究機體正常生命活動規律及生理結構功能的科學,它以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為基礎,是藥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等后續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1]。然而,由于生理學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所有知識都來源于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尤其是生理學功能的原理及機制,內容抽象、復雜,讓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難以理解和接受[2]。尤其近幾年教學改革后,課程內容增加,但課時卻在減少,在專科生的教學中尤為明顯,因而大大增加了教學難度[3]。針對生理學有別于形態學課程(解剖、組胚)的特點,筆者通過改進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減輕教師勞動強度,豐富教學內容,也突破了教學難點。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目前醫學生的培養分為基礎和臨床課程兩個階段,這就導致了學生對貌似和臨床不相干的純理論知識少有興趣,而進入臨床后又因基礎知識的不扎實及遺忘而不能對一些臨床問題進行透徹理解和掌握。所以作為基礎學科,在生理學教學中應用臨床病例既能加強純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能培養學生學習臨床知識的主動意識[2]。例如在講解甲狀腺激素生物學功能時,可以聯系為什么甲亢的病人會出現多食消瘦、喜冷怕熱、喜怒無常?很自然的就聯系到甲狀腺激素的作用。講解其調節時可聯系為什么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腫大?在老師的引導下,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又如講解呼吸系統氣道阻力影響因素時,為什么哮喘患者多在夜間發作或加重?為什么對全麻病人要做氣管插管?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備課,有相對扎實的臨床基礎知識。在生理學理論教學過程中,實踐證明把生理學相關知識與臨床實踐盡可能多地結合,可以極大的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課堂上抽象的生理學理論內容,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生理學的興趣,也能使生理學與臨床工作之間形成一座橋梁,極大的縮短了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距離,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理學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無味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學過程中僅強調主要理論知識的講解,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就很難得到較好的學習效果[4]。然而,筆者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講解實踐證明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內容。如講解循環系統靜脈回流時,為什么人久蹲突然站立會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甚至暈倒?講消化系統時,為什么飯后不宜大量飲水?講能量代謝時,為什么冬天要多吃雞蛋、牛羊肉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講體溫時,為什么用冰袋/帽或酒精擦浴來給高熱昏迷病人降溫?以及一些成語如“見錢眼開”、“廢寢忘食”、“汗流浹背”等等。可見,生理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善于從生活實際出發,用枯燥的生理學知識解釋其原理就能極為有效的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縱觀生理學發展史便知,它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其所有知識和理論皆來源于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它的每一個學術成果的形成都經過了科學家細致的觀察、嚴密的推理和周密的實驗驗證[2,5]。但是,由于教材篇幅所限不能將其中的全部過程加以敘述,而只能擺出枯燥無味的實驗結論或看似毫不相關的實驗結果。學生學習起來毫無興趣,老師教學也是毫無創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恰當的穿插一些有趣的生理學史話和自身的科研實踐經歷,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啟發學生創新意識。例如,電影《共同的榮譽》講述了胰島素的發現及其作用,讓糖尿病不再可怕。血型的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對臨床輸血有重大意義。在講述消化液分泌的神經調節時,可介紹諾貝爾獎獲得者巴甫洛夫是如何將進食的非條件刺激和鈴聲的條件刺激巧妙結合,誘發狗的唾液或胃液分泌,從而發現和創立了經典條件反射以及神經高級活動學說[2]。在生理學實驗中開展體現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內容(如血型實驗、坐骨神經動作電位實驗等等),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極具趣味性,同時加深對相關知識理解記憶,也提供正確的科研思維方法和前人科研的經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傳統教學手段是黑板加粉筆,但有時用語言和畫圖來解釋生理學,常常顯得晦澀難懂,費力不討好。而如果采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則很容易把微觀、抽象和深奧的生理過程清晰、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來[6]。例如在進行細胞動作電位產生和傳導的講解時,我們完全能用動畫及視頻的方式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動作電位產生的全過程,細胞膜內外Na+和K+的跨膜轉運方向、通過離子通道的過程及細胞膜內外電位差等等,這種視頻的方式能從眼、耳及整體直觀的方面給學生更多的信息,它能很好的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可以活躍氣氛,更有效的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及記憶。當然,我們要注意避免過分依賴課件,要注意學生的反應,要有情感的交流,萬不能淪為計算機放映員和講解員,要使多媒體成為教學的好幫手。
21世紀是信息爆炸的年代,互聯網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是生理學教學的有利助手,其擁有十分豐富的信息資源,特別是生動形象的大量文字資料、圖片和視頻,我們通過互聯網能進行全世界知識的瀏覽,能夠使用世界最新的知識,也能使老師更新自己陳舊的知識體系和一些有突破的生理學研究結果,便于最快的理解和掌握生理學的理論和最新科研動態[7],當然老師也能通過互聯網進行相互之間的教學探討,同時學生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尤其視頻資料)對自己感興趣和重難點知識進行進一步學習,也可重復學習,達到最佳效果。生理學會如美國生理學會the american physiological society(APS),http://www.The-aps.Org,提供美國各大學及其他國家生理專業的網站鏈接等;中國生理學會提供學會主辦的期刊、新聞動態、學會組織機構、儀器之窗等,http://www.caps-china.org。生理學視頻如愛課程(http://www.icourses.cn/home/),涵蓋國內著名大學的精品課程,如浙江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等等,提供生理學大綱、理論及實驗教學、研究歷史及進展;還有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http://www.jingpinke.com。特別是近年來基于網絡視頻信息技術興起的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其進一步推進了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翻轉課堂改變的不僅僅是教學流程,更是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開展翻轉課堂的前提是微課視頻,其特點是碎片化、趣味化、針對性強、開放性、重復性。雖有這么多優點,但預先錄制的教學視頻無論多么精彩,都與現場教學有一定的疏離感,缺少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氛圍,所以課堂仍然是目前大學教學的主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但教師的角色可以轉變[8]。
總之,教師可采用多種手段,增加課堂吸引力,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欲,但應注意緊扣教學主題,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聯系臨床和實際生活,防止重心偏移,沖淡教學主題。另一面教師雖有醫學背景,但長期偏重基礎脫離臨床,對臨床知識的發展變化了解不夠,就需要不斷更新和拓寬知識面,加強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臨床知識的學習,拓寬視野和思路,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服務于生理學教學。最后,教師需鼓勵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利用網絡資源學習生理學,為后續的臨床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1]朱大年.生理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武美娜,劉忠保,祁金順.如何提高醫學生學習生理學的興趣[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5):531-533.
[3]李碧蓉,韓維娜.物理知識在專科生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科技視界,2015,10:175.
[4]薛龍增,楊溢秦,馬敏等.聯系日常生活和臨床疾病進行生理學教學[J].南京軍醫學院學報,2003,25(3):204-206.
[5]朱曉燕,倪鑫.生理科學史知識在生理教學中的運用[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7,27(1):105-107.
[6]張俊芳,侯磊,王曉樑.生理學理論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合理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6):1155-1157.
[7]漢建忠,羅自強.網絡資源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5,7(4):358-360.
[8]羅自強.生理學教學改革的機遇與挑戰[C]//中國生理學會第24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生理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