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慶
(安陽廣播電視大學,河南 安陽 455000)
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人們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稱之為素質教育。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基本素質,才有可能實現向較高層次的素質或專業素質的“遷移”。實施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構成危害的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未來長期共同發展的戰略。一方面將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導致整個社會的變革,而另一方面也要求國民具有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以適應并促進可持續發展。學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合格公民。今天的學生是21世紀的主人,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是實現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在學生中做好可持續發展教育,這對可持續發展教育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它不僅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而且要解決當前的中國面臨的環境問題,又要避免今后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而且起到“教育一代人,帶動兩代人”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往教育的不恰當的價值觀念造成資源日趨緊張,環境急劇惡化,人民的實際水平下降,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因此,可持續發展教育應該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內容,應當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高度重視。
國際社會十分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教育對于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提高人們解決環境和發展問題能力極為重要。盡管基礎教育是任何環境和發展教育的基礎,但需要把環境發展教育具體作為學習的必要組成部分。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對于改變人們的態度是不可少的。這樣他們才有能力去評估并解決他們所關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同樣,《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也指出,必須“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灌輸”,“提高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意識,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
從實踐上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對可持續教育,尤其是環境教育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各國都設組織機構從事此事,并從法律和政策上保障環境教育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已成為各國教育內容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心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關心社會的持續發展,關心人類自身包括當代人以及后代人的持續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環境意識、環境行為、可持續發展觀念及相應價值觀、是塑造高素質公民極為重要的內容。學校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核心是環境教育,因此在中小學價段開設環境教育顯生日益重要。環境教育應該既包括環境科學基礎的教育,讓學生懂得關于環境方面的基礎知識,又包括實踐教育。通過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道德,養成了文明的環境行為,還包括有關環境方面的社會、經濟、法律、人格、情感等社會科學教育。這些教育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遵紀實法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實踐技能教育等各項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學校的整體素質教育。
人口增長要與環境相協調。人是環境的主體,也是生物圈中的最高消費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環境,因此人類自身的生產要進行控制,要在有計劃、保證優生的條件下發展。近年來人口過快增長是造成資源過度消耗、糧食短缺、環境惡化的基本原因,是我們面臨困境的根本誘發因素。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堅持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并提出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人口政策,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同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協調。
合理利用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模式。人類生存和發展首先取決于自然環境以及環境中的資源,自然資源的整體性與環境的整體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環境,組成資源系統。因此,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同,必須注意自然資源的整體性,如濫伐森林,不僅使森林資源短缺,還會引起水土流失,造成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破壞以及野生動植物的瀕危,氣候資源的惡化等嚴重后果。因此,我們應當尋求一種既能保護好環境中,又能讓后代人獲益的發展途徑,為后代人的發展留下更加適宜的條件,做到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人類的持續發展。
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是社會各行各業的功動者教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具備這些觀念,在處理生活、工作中,就能有效考慮問題。如:現在的中學生如果這些觀點根深蒂固,未來他要負責建設工廠,他所考慮的就不只是原料的來源,產品的銷路、生產的效益等等,他還能自覺地考慮工作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從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進行建設、管理、生產,就不會產生類似將有毒廢水直接排入水源面違犯環境保護法規的問題;如果這些學生將來負責某種資源和開發,他就會愛惜資源,節約資源,做到當前的開發利用和未來的永續利用相結合。這種綜全思維能力的產生,使他們利用所學專業知識的水平行到了較高的升華,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效益不會用金錢去衡量的。
可持續發展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主要采取滲透模式,即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的課程之中,通過各門課程的實施,化整為零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的和目標。因此,我們教師要努力發掘學科教材中可持續教育的思想內涵,利用各學科知識的載體進行深入的可持續教育,使可持續教育深深植根于各學科基礎知識的沃土之上,成為各學科基礎知識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形成過程,還需要一個內心的轉化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實踐,實踐才使主客觀達到統一。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形成不依賴于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協調環境關系有關的真實的活動,那么,熱愛環境、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只能是一名空話。同樣,只在課堂上分析一些例,特別是如果使用的還是假設的例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教育的內容,也很容易流于空洞的形式。只有當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有了親身體驗,他才會更加確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確的,幫會轉化為自己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行為,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實現。例如:通過對家庭周圍環境的實地調查,仔細觀察家庭周圍的環境狀況,分類填寫調查表,并調查產生各類環境問題的原因,探討治理的措施,并向有關單位反映情況,這樣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參與能力,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又如通過實地考察生態農業村,了解生態農業的實際應用,理解城郊型生態平衡發展模式,可以使學生樹立經濟與環境可持引起了發展的思想。
學生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反過來,也要求教育要主動參與可持續發展時代的實踐,必須深化自身的改革,轉化教育觀念,調整教育戰略,修訂培養目標,充實課程內容,改革教育方法等,通過各種方式制造一定的輿論,使社會和學校各級領導認識到持續發展教育在學校素質教育中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素質教育級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而真正喚起思想上的重視,并形成統一的共識。
現在的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肩負著祖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重任,要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意識,培養良好的環境道德和保護環境的習慣,掌握先進的環境科技知識,爭做保護環境的帶頭人。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尊重教師,尊重知識,必須深化教學研究,調整教育結構,培養各種層次的人才,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方面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的新體制和發展的新路子,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