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衛軍
(安陽市高級技工學校,河南 安陽 455000)
分層教學就是針對學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發展中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區別對待,挖掘潛能,從差異中尋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使每個學生各盡其所,各展所長,不斷發展。在中職《化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應用了分層次教學法,并取得的效果了顯明效果,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水平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高。具體實施內容和方法如下:
根據學生入校時對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將他們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A層學生基礎扎實,學習時耐心強、思維快,充滿對未知的好奇心,對化學有著一定的天賦和興趣;B層學生屬于成績中等,基礎知識比較踏實。但是會出現情緒化學習,不穩定,缺少對新知識的探究;C層學生普遍對化學課程不感興趣,基礎差。對學習沒有恒心和毅力,缺少自信。學生層次確定之后,要隨時根據學生的發展變化作出必要的調整,鼓勵學生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遞進”。讓每個學生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提高,逐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自信心。
課堂教學的層次性是落實分層次教學法的關鍵環節,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它決定著教學行為,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且是教學的歸屬,同時還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調控功能。設計分層次教學目標是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的,根據地學生的層次,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給相應的學生使用。把教學目標分為“A組高水平目標”、“B組提高目標”、“C組達綱目標”。比如在學習“酸堿解離平衡”時:“C組達綱目標”了解酸堿電離理論HA=H++A-,酸堿反應的實質是H+與OH-結合生成H2O。了解酸和堿的定義,酸和堿的共軛關系,酸堿反應的實質等;“B組提高目標”在C組的基礎上,利用水溶液中H+和OH-的濃度是可以測量的,從定量的角度來描寫酸堿的性質和它們在化學反應中的行為;“A組高水平目標”在B組的基礎上學會使用酸堿電離理論計算pH、計算電離度、計算緩沖溶液、計算溶解度等,如:HCl=H2O=H3O++Cl-,HCl=H++Cl-。
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提高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行能力。優化設計課堂提問能有計劃地課堂提問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提高學生智力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引向深入,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在設計提問時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記憶水平,第二層次是理解水平,第三層次是應用水平。提問時,注意必要的鋪墊,形成階梯,以有利于中、差生回答。比如,在學“緩沖溶液”時,讓C組學生回答“緩沖溶液的組成及作用機理”。讓B組學生舉例說明緩沖溶液的緩沖作用機理。接著讓A組學生計算緩沖溶液的PH,將學生回答的要點整理成板書。通過這些與教材內容、學生層次相配套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可學性,又有驅動性,在課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給學生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也最大限度地提供給教師因層施導的時間和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情況,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益。
科學的教學評價將給教學以正確的方向,老師通過教學評價準確地了解教學效果,了解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可以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法更恰當的因材施教。學生通過教學評價了解自己的素質特點和學習狀況,促使自己揚長避短,有效地進行學習。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著眼于每個學生的發展進程,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建議而采用不同方式的教學評價。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以及存在的不足,更有利于教學的進行。
為了幫助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的落實、強化,教師應該分層次提供課堂練習,供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讓全體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掌握知識,從而較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成績。充分促進學生“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要求,將練習題設計成鞏固基礎知識的基本題,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簡單和綜合運用中等題與提高題三種類型。要求C組學生保質量地完成基本題,鼓勵A、B組學生選做較高類型的習題。通過適當輔導以及各組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和幫助,鍛煉各層學生的思維能力,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化。
教學情感不僅是推動學習的動力,而且對學生的行為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環境、思想、學習態度,幫助學生消除對學習的障礙。特別是差等生,更應該跟他們談心交朋友,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困難。對于中生、優等生,在跟他們談心過程中,應以鼓勵學習為主,激勵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爭取更大的進步。分層教學直接面對傳統教學所“遺忘”的學生。這些學生過去因學不懂,總覺得老師看不起自己,不關心自己,“提問”、“示范”等教學活動沒有機會沾邊,對老師感到陌生、畏懼、甚至怨恨。分層次的情感交流使這些學生不但可以學到知識,還會因為老師的關注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上進心。
總之,在中職《化學》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分層次的備課、分層次的課堂教學、分層次的練習”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克服了以往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發展空間和學習熱情。合理分層與小組合作是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