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 董 珂
(1.貴州環境能源交易所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550081;2.貴州黑碳節能減排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貴陽550081)
碳交易市場,又稱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交易市場的興起來源于具有重大意義的國際公約《京都議定書》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在兩個國際公約的約束下工業化國家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做了排放限值,至此碳排放空間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具有很高的潛在的經濟價值,并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
我國碳交易市場起步于2011年,國家發改委氣候司頒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北京、天津、重慶、上海、深圳以及廣東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截至2014年6月底,7省市碳交易市場全部啟動,并且已經有上海、深圳、廣東、天津和北京5個試點省(市)完成第一年履約,履約結果均較為理想。
國家層面碳交易市場準備工作有序推進。比如項目級中國自愿減排交易體系的建設、國家登記注冊系統的建設、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的制定和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的出臺。
地方層面碳交易市場試點工作不斷完善。比如碳排放交易實施方案、碳排放交易規則、碳排放報告與核查實施、碳排放配額管理和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規則的制定。
碳交易是中央深化改革工作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的市場化機制,非試點地區如何參與碳交易,如何建設碳交易市場將是下文主要談論的內容。
根據“暫行辦法”總體部署,國務院碳交易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負責政策制定與方向性指導,省級碳交易主管部門(省級發改委)負責基礎性工作的實施。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基本原則、通過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以建立完善碳交易體系為支撐,以強化監管和規范交易為保障,以培育公平、活躍的交易市場為手段,逐步形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市場規范”的碳交易市場。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協調好經濟增長與碳減排的關系比單純控制碳排放更重要。省級主管部門(省級發改委)開展基礎性工作中將面臨各方面問題,比如地方歷史排放量的報告和基礎能力建設等。組建碳交易市場體系建設和運行工作組將有效貫徹國家政策,順利開展地方碳交易市場建設,保障地方碳交易市場平穩運行。
組織地方社會經濟、行業協會、高校科研和金融市場等領域的專家,作為地方碳交易建設和運行智庫主體,為碳交易市場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一是,政策支持環境。建議將碳交易市場建設作為地方政府的重點工作內容,為碳交易健康、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二是,輿論引導環境。新聞媒體在市場建設前期正面報道碳交易功能與功效;三是,基層支撐環境。建議省級主管部門召開碳交易學習班,對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干部培訓碳交易知識。
碳交易培育與能力建設可以全面提升碳資產交易和管理意識。對控排企業碳交易負責人、相關金融機構客戶開發人員和碳交易人員開展小規模分層次的能力培訓。
實施方案需要明確碳交易市場建設路線圖,建設內容包含組織管理機構、政府和企業碳交易專業人才儲備,第三方審核機構建設,以及配額總量、配額分配、控排企業、監測核查制度、清繳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的研究工作,責任清晰,時間計劃合理。
配額總量主要由三個要素聯合確定:一是,國家對地方碳強度下降目標要求;二是,地方經濟增長趨勢;三是,行業基準年排放量。7個試點地區配額總量具有如下特征:平衡高經濟增長與減排間的關系;排放量抓大放小;配額總量剛性、結構柔性;配額分配歷史法與基準法相結合;配額扣發與經濟處罰并存。配額總量建議包含企業年度碳排放權初始配額、新增預留配額和政府預留配額,三者之間的比例根據地區碳交易市場運行情況浮動調整。
7個試點地區配額分配有實行一年一分配、一年一核銷,也有一次性發放三年配額、逐年清繳的方式。采用前一種方式便于主管部門工作開展和對市場控制,采用后一種方式利于控排企業形成碳資產意識,促進金融流動性。配額的確定采取歷史法、基準線法。歷史法考慮因素:歷史排放基數、先期減排行動、新上項目,典型代表鋼鐵和化工行業。歷史法相對合理、易于推行,但無法直接體現企業排放效率和碳排放強度。基準線法考慮因素:企業單位業務量排放基準、實際業務量設定配額繳還與抵消機制,典型代表電力行業。基準線法相對科學,體現效率,貼近企業實際,但歷史工作基礎要求高。
配額清繳:企業要繳還與上一年度實際碳排放量相等數量的配額,未交易的剩余配額以及預留的剩余配額在最后一年履約后予以注銷。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也可以用來清繳一部分排放量。
交易主體,也稱為控排企業。通過對試點省市和國家碳交易規劃的分析,碳交易主體所屬行業具備如下特征將有利于碳市場初期順利運行:對碳價格反應較為敏感、競爭力強、產能過剩、具有良好技術儲備和能源利用統計基礎較好的行業。對企業采取抓大放小。合理確定推行初期試點范圍企業的數量,在考慮控制效果、納入范圍和企業規模的同時,考慮工作推行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碳核查由具有資質的第三方審核機構對控排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或聲明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進行核實查證的行動。第三方審核機構對控排企業核查年度固定設施、工藝過程、服務于生產的移動源及外購電力等設施或活動過程產生的GHG排放量進行核查,同時對企業監測設備安裝、校準和檢定情況及各年度新增、停產或關閉生產線等產能變化情況進行記錄。
加強非試點地區第三方審核機構力量,支持具有開展碳減排業務經驗的企業和單位開展審核工作,鼓勵試點地區有碳核查經驗的單位或個人參與非試點地區核查,推動高校對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
國家發改委已經出臺了數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包括:電解鋁生產、電網、獨立焦化、發電、鋼鐵生產、化工生產、煤炭生產、鎂冶煉、民用航空、平板玻璃生產、石油化工、石油天然氣生產、水泥生產和陶瓷生產企業。另外,其他一些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和報告指南也正在研究編寫中。主管部門委托第三方對控排企業進行溫室氣體核查,采用的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可以是國家公布的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也可以是自行編制的嚴格于國家指南并且符合地方具體情況的指南。
在碳交易市場配額總量確定前期,控排企業的歷史排放量的核查將是碳交易工作的關鍵性工作,對節能減排有效性起到重要影響作用。在履約年開始后控排企業向地方主管部門報告下一年度碳排放監測計劃、提交碳排放報告。主管部門委托第三方審核機構對企業的碳排放進行核查,并向主管部門提交核查報告。為減輕企業負擔,核查經費由政府承擔。
碳交易市場是一個政策性市場,規章制度不但要充分完善,而且要有超前性。地方管理部門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企業碳減排、碳交易調控和碳交易市場建設等。對于未履行配額繳還業務的企業,可以扣減下一年度配額,或者實施一定的經濟處罰,并且建立碳排放黑名單制度;將國有企業碳減排情況納入國有企業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并設立通報制度。
由于全國交易平臺將實現最終的統一,所以需要完善地方交易硬件和軟件建設,對接全國統一交易平臺。對交易制度的制定需要遵循市場原則,以政策為指導,遵循市場規律。在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大背景下,碳交易價格會超出地域限制,受到全國碳交易價格影響。
對控排企業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盤查、核查免費培訓,講解配額分配原理,培訓碳資產管理,普及碳金融知識。增加控排企業對碳交易的認識,使企業明確碳交易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利益。
非試點地區碳交易市場在建設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與國家層面的溝通和協調。在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方面,首先,明確地方政策導向,加強地方環境資源產權立法。其次,關注碳交易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第三方審核機構組建,歷史排放數據盤查以及企業管理能力建設;最后,加強宣傳力度,普及低碳發展的理念。
[1]國務院.2011,“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Z].
[2]國家發改委.2011,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Z].
[3]國家發改委.2010,“十二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工作方案[Z].
[4]國際發改委.2013,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印發首批10個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的通知[Z].
[5]國家發改委.2014,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Z].
[6]北京市發改委.2013,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Z].
[7]上海市人民政府.2014,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Z].
[8]廣東省人民政府.2013,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Z].
[9]廣東省發改委.2015,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于碳排放配額管理的實施細則[Z].
[10]湖北省人民政府.2014,湖北省碳排放權管理和交易暫行辦法[Z].
[11]湖北省發改委.2014,湖北省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方案[Z].
[12]深圳市人代會.2012,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Z].
[13]天津市人民政府.2014,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Z].
[14]鄭爽.國際碳市場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影響[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013.1.1
[15]陳波.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設計原理與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1.
[16]劉婧.我國節能與低碳的交易市場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2.
[17]齊紹洲.中國碳交易試點設計中的基本問題和對策:配額分配、價格機制與國有大型企業[J],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
[18]齊紹洲.碳交易初始配額分配:模式和方法的比較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