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利 張曉衛 魚翔 胡艷
(西安培華學院基礎部,陜西 西安 710125)
《高等數學》是大學本科理工、經管類各專業的重要公共基礎課程,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體系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民辦高校經歷了大眾化發展,教學中大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過多的注重基礎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作為“工具課”的指導思想,同時也受到數學“無用論”的負面影響,沒有使學生了解高等數學在自己以后專業學習中的用途及其重要性,更不清楚高等數學對自己思維能力的鍛煉培養以及在自己以后工作中的用處。本科教育對高等數學教學內容基本要求,加之民辦高校從大眾化發展向內涵式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質量要求,而適合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思路較少,在傳統的高等數學教學模式下,使之高要求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現狀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在傳統教學改革的助推下,探索出適合民辦高校高等數學教學方案和方法更加迫切。在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很多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上提出很多新的理念和方法[1-3],隨著改革的進一步研究和實踐教學的深入,我們往往在高等數學教學改革中,把改革的重心大都集中在教學大綱、教材、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這種教學改革逐步完善高等數學課程改革[4],但是,在改革實踐中,對于教學改革教學理念和思想的轉變研究較少;同一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同一專業,不同知識儲備的這種差異性,對于高等數學知識內容的整合研究較少;而且把最重要接受教育的學生沒有納入改革對象。對于民辦高校沒有解決因材施教、體現應用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等這種教學改革還是沒有觸及改革的深水區。
民辦高校高等數學教學理念的轉變重在于能否解決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對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的理解,為學生服務、為專業服務理念的理解。根據現有高等數學的教學理念,通過改變老師對學生的預期期望,從各個教學環節轉變教學理念,在高等數學的教學中優化教學設計,強調對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傳統單一的講解、單向提問轉變為師生雙向互動,教師提出問題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索、參與教學與實踐。同時教師要不斷充實交叉學科的知識,要注重和所授學生的專業銜接問題,把學以致用教學理念貫穿教學始終,提高學生創新性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數學綜合評價不能用一次考試成績劃上等號,多角度的、過程性相結合的、激勵性的動態考核評價體系全方位評價學生。
民辦高校經歷大眾化的進程,同一高等數學課程,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同一專業,不同學生數學知識儲備存在差異,而且這種個體差異性在民辦高校顯現的尤為突出,怎么體現因材施教、怎么兼顧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怎么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怎么讓教學更加高效等這些問題是民辦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教學實踐中,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構建新的學生上課體系方面著手進行改革。
1.2.1 教學內容“模塊化”
根據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按照知識的框架,劃分成多個模塊,利用知識模塊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教師可以根據專業特長集中攻關某一模塊,每一模塊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劃分為幾個等級,比如:高等數學第一章函數,可以命名為“第I模塊——預備知識模塊”,記為“I”,針對專業要求,把第一模塊分成不同的知識深度,用A,B,C...區分難度。同樣可繼續劃分別的模塊,以此類推把知識點按照內容歸類、難度區分加以劃分,例如:IA、IIC分別代表著第I模塊的最難等級和第II模塊的一般難度等級。
1.2.2 學生上課“等級化”
在現有的體制中,學生上課往往以專業劃分班級,學生往往被動接受學校教師、教學內容的安排,甚至不得不面臨“一刀切”教學方式的困擾,由于學生個體能力存在差異,“厭學、及格率低、難教”的現象無法徹底改變。同時,往往把學生作為被動的接受者,而忽視了學生的能動作用。所以在高等數學課程改革推進中,不但要加強模塊內容的優化及分層次的教學方法,而且在學生上課制度上進行新的探索,注重學生學習層次和所學專業的要求,打破學生上課的院系限制,把被動接受教育,轉變成根據能力層次的要求,自由選擇模塊層次,但是這種選擇不是沒有約束的,各專業要制定本專業發展的基本層次要求,達到所學專業對高等數學的基本要求后,可以繼續分層次逐級提升數學知識水平和滿足學生的知識結構的需求。在整個改革中,我們對于這種新的探索研究,使學生投其所好,為專業服務,也從學生角度出發,針對不同專業及文、理兼收的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有選擇的權利,讓學生也加入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完善整個高等數學課程體系建設,在同一課程體系下,界定等級制度劃分的知識原則和專業對高等數學知識的基本規范要求,構建新的學生上課體系。
采用“內容模塊化”和學生選擇“等級制度”上課方式,有利于“分層教學”的實施,同時依照專業培養計劃及相應大綱要求,從學生具體實際出發,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選取不同的教學模塊,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在現有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了解各專業與數學建模、數學實驗課程的切合點,通過數學建模、數學實驗課程引入高等數學教學環節中,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較大地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改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獨立地利用文獻資料,統計分析,邏輯論證的能力。一些數學軟件MATLAB、MATHEMATICA的課堂教學引入,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具體應用,分享解決問題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此外還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計劃組織、與人合作、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能力,這些都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
高等數學是一門注重抽象性、邏輯性、推理性、準確性的一門理論課程,其考核辦法歷來都是筆試,目前各高等院校高等數學的考核方式也主要以筆試為主。在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探索中,鑒于民辦高校教學的靈活性,考核辦法和評價準則可以進行 “敢為人先”的大膽改革,甚至可以考慮取消筆試考試。在能力本位的民辦院校是否可以像其他課程一樣在過去的客觀命題的基礎上加上一些開放式問題的考核,讓學生多渠道的查閱資料來解答問題。針對不同的章節,不同的專業,設計相應的實踐性練習,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完成。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的習慣,改變了以往純粹灌輸式的死的理論,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著考核體系的改革,相應的學生綜合評價系也得隨之變化,學生的能力不會用一次考試成績去評定,可以結合學生的作業、出勤、課堂互動、小測驗等方面加強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隨著考核人才質量標準體系的變化,引導學生向著理論聯系實踐方向的努力,這樣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
在新的教育時期,民辦高校教育本著為當地服務,為本地經濟發展提供應用創新型人才。民辦高校高等數學教學理念不能原地踏步,不能在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必需與時俱進。通過以上改革探索,解決老師上課“難”,學生聽課“難”,改變注入式教學的弊端,合理劃分課程層次體系,讓學生根據自己專業需求選擇逐級上課體系。緊緊抓住為學生專業服務,為學生長期發展服務,完善和優化《高等數學》課程體系的建設,使民辦高等數學教學服務于民辦高校教學發展。
[1]李劍,劉燚.高等數學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9:39-40.
[2]張霞,陳秀.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9,8:29-30.
[3]尹志強.民辦高校高等數學“構建式”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經濟研究導刊,2012,22:274-275.
[4]董慧.對獨立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方式及教學技巧的探究[J].經營管理者,2014,1:355-356.
[5]張振祺.以專業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數學分層教學[J].榆林學院學報,2013,3(2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