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媚
(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南充637002)
為了解決青少年學生體質日趨下降的現狀,2006年底,教育部等部門決定在全國大中小學中廣泛開展“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布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文件。目的在于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一方面國家有著美好的夙愿,并積極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眾多學校體育安全事故又層出不窮。我國將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與其他學生傷害事故等同對待,沒有考慮學校體育的教育規定性及本身具有傷害事故發生的風險等特質,過多的采用了公平責任原則,對學校和教師過于嚴格的歸咎,使得學校不得不采取限制開展體育活動的規避措施,傷害了學校發展學校體育的積極性。[2]在“陽光體育”的背景下,如何促進學校體育安全管理的實施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因此,本文通過對體育安全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找出對策,為實現“陽光體育”和學校體育安全管理事業的和諧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
學生是體育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是教學實踐活動的主體,同時也是體育安全事故的直接受害者。青少年在其生理與心理都正處于發展階段,且心理和行為變化極大,對一切未知事物感到好奇心,探索精神和獨立意識增強,沖動不計后果。青少年在特殊年齡階段特有的特點,使其發生體育安全事故的概率增加。常見的問題有:安全意識的缺乏;不良的生活作息;上課不聽教師指揮,自我意識太強;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擅自參加一些危險性高的運動項目;不遵守課堂常規和紀律,自我表現意識過度等。
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言語以及行為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學校體育安全事故中,有些問題的出現就是由于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疏忽所引起的。例如:教師上課態度不端正,對學生進行“放羊式”管理,使得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危險系數增高;教師安全知識的缺乏,沒有充分的準備活動就直接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不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沒有因材施教;未遵循體育活動規律,以及不了解青少年特殊年齡階段的特點,盲目的進行負荷過大的運動項目;上課前未對體育場地設備設施進行安全檢查,在課程中,對學生的安全保護不夠;未對學生進行體育安全教育等。
學校是學校體育活動發展的直接仲裁者,學校任何關于體育安全的決定對體育安全事故都有著決定性影響。長期以來體育課與其他課程相較,地位偏低,得不到學校領導以及教師的重視,在面臨中、高考的壓力之下,很多教師沒有引導學生通過參加體育運動來釋放壓力,促進思維敏捷,反而“占課”現象越來越普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稍微參加一點體育運動,身體機能就跟不上,最終導致體育安全事故的發生。也有很多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設備陳舊、稀缺,不能滿足學生課堂以及課外體育活動的需求。加之僅有的場地和體育運動器材還得不到定期的維護和修繕,出現問題的場地也未安放安全警示,這樣增加了體育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加之有些體育場地,設施根本不符合國家的安全和質量標準。在學校體育安全管理制度上面,學校未制定系統、全面、可依據的管理制度,以及相應的防預和應對措施。
學校應該把風險管理知識以及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作為重要教學內容納入到體育教學之中,定期開展風險管理專題講座和學校體育安全問題的知識講座,提高學生和體育教師對體育風險管理的認知。在學校宣傳欄上,著重對體育安全知識進行宣傳,并且,應當在各學生寢室發放宣傳單,使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學校還可以通過視頻,廣播,表演、演講等各種形式使學生能直觀、深刻地感受到體育安全知識的重要性,從而在本質上提高學生的自我安全意識。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了解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做到因材施教。上課之前,應當認真備課,在教學大綱規定的范圍內,科學制定教學計劃,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負荷強度,把體育安全知識教育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并且認真檢查課程過程中所要用到的場地和體育器材是否安全。上課時,教師應當強調體育課中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讓學生避免攜帶堅硬物品以及穿著不恰當的服裝上課。每堂課前帶領學生做好準備活動,使學生身體充分熱了后再進行基本部分的教學。課程中,杜絕“放羊式”管理,教師不能擅自離開崗位,確保學生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活動,并且要切實保護學生的安全。當遇到突發狀況時,教師應當具備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根據現場情況和所掌握的知識采取緊急救護措施,避免二次傷害,降低危險系數。
為了進一步做好學校體育安全工作,學校領導要給予充分的支持和重視,將安全教育納入學校日常議程當中。每學期開學前,對學生進行全面體檢,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及時了解學生最新身體狀態。根據體育課中安全事故的出現情況,學校定期對體育教師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培訓,提高教師的緊急救護能力。
再強的安全意識和知識,沒有合格的體育場地和器材,安全性還是得不到保障。學校應該根據國家安全和質量標準修建場地和選擇器材,及時解決體育場地所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定期檢查,維護和修繕場地設備設施,降低體育安全問題發生的概率。
在立法上,完善我國學校體育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學生、教師、學校之間的責任關系,使學校體育安全事故的相關法律法規能切實保障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合法權利。在歸責問題上,可以將學校體育安全事故的處理歸入社會保障體系當中,學校可為學生購買意外傷害事故險,通過保險制度將學校、體育教師風險轉為國家、學校和教師共同承擔,從而減輕因體育安全事故造成對學校以及體育教師的消極防范,促進了“陽光體育運動”和學校體育安全管理事業的和諧發展。
[1]翁榮,彭勇.學校體育安全事故的法律責任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01(01).
[2]肖微.關于學校體育風險管理實施的文獻研究[J].理論前沿,2014(03).
[3]孫佳劍,陳曉東.學校體育運動安全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體育世界,2013(05).
[4]吳海港.教學與防范:體育教學中安全問題的處理[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6).
[5]郭建偉.體育教學中如何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9(09).
[6]陳立春,常立飛.論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風險管理[J].體育學刊,2010,17(03).
[7]王迪迪.學校體育安全風險管理探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