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倩 牛亞楠 胡啟平,2
(1.新疆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52;2.新疆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52)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最早是研究者從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它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用相似或不同的方式進行交際,但它主要指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所以英語有時也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這一術語,即,不同文化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一般有三個目的:第一,培養人們對異域文化的理解。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精髓,通過跨文化交流能找到異域地區不同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異和同,增加交際者對異域文化了解的同時加深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從而準確地把握彼此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第二,培養交際者的實際應用能力。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逐漸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我國的綜合國力也大大加強,國人出國留學深造,進行貿易洽談和旅游的人數也逐年遞增,比如,今年公派出國的人數就增加了17%,而他們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交流時,必須要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這樣才能感受當地的民俗民風;第三,培養人們跨文化交流的適應性。國人在與異域文化的初次接觸時,往往會產生某種程度的不適應,若要使跨文化交流順利進行,就應該消除這種不適應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人們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識。飲食文化的研究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對中英飲食差異的研究在中英文化差異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飲食歷史悠久,在世界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的飲食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發展,已經具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隨著這些年來出國移民人數和在海外孔子學院數量上的增加,一些移民和學者也把中國的飲食帶到了世界各處,最后又融入他們當地的飲食風格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中英文化的差異造就了中英飲食的差異,因此研究中英飲食差異對中英文化差異、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有種文化叫“泛食主義”,就是把許多與“吃”無關的東西與吃結合起來。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你吃了嗎”,通常情況下,這句話只是問候打招呼的意思。中國人每天做的第一件事也就是吃,或為吃做準備。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每件事都是和吃有關的。人的一生重要的節日也都與吃有關,孩子出生要吃,滿月要吃,周歲要吃,結婚要吃,朋友聚會要吃,做生意要吃,到了六十歲還要吃慶祝一番,甚至到了去世還要吃,這種吃在農村叫做“紅白喜事”。客人來了要吃稱“接風”洗塵”,出門了要吃稱“餞行”,晉升之喜要吃,喬遷之喜要吃。易中天先生在《閑話中國人》中對此進行了最為生動的描述:“如前述把人稱為‘口’,把職業稱為‘飯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體驗叫‘品位’,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見慣叫‘家常便飯’,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等等。中國的每個節日也都與吃有關,從年頭一直吃到年尾。不僅現在的文化與吃有關,古代文化也都與吃或食有關。如“鴻門宴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存在一些詞語,比如“吃苦”、“吃不消”、“吃不了兜著走”、“廢寢忘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等等,都是見慣不怪的說法。
英國飲食觀念與中國的不同,英國人僅僅把飲食作為一種生存手段和交際方式。美國心理學家猶太人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吃)飲食劃分為最底的第一層,作為人類的最低級的需求。英國人注重飲食的營養與價值,很少重視食物的色香味,把‘吃’比作對機器加入燃料,保證其正常運行,其他的都微不足道。由此可見‘吃’對他們來說只是維持生命的一種手段。在交際方面,飲食及宴會只是作為答謝,慶祝和爭取客戶的一種手段。由此可見飲食在英方也是極其重要的,但就飲食文化來看,沒有中國那么復雜,沒有向中國那樣附上了神圣的使命,更談不上什么“眾禮之源”。
價值觀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有主導地位。Clyde Kluckhohn認為,價值觀是“個人和集體所持有的一種顯型和隱型的認為什么是可取的觀念,它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這一觀念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國“集體主義”在價值觀中占有主導地位,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到“親誼,鄉誼”之交等,無不體現著中國價值觀的集體主義。英國人的價值觀與中國的恰恰相反,他們重視個人主義價值與尊嚴,尊重個人的獨到之處,很少過問他人的事。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也體現在飲食方面。中國的飲食從古至今都習慣大家圍圓桌筵席而坐,將食物至于其中,人們相互敬酒讓菜,熱鬧非凡,最后付賬也都你爭我搶。無不體現著中國飲食文化的“集體主義”。
與中國完全相反的價值觀——“個人主義”,體現在英國的飲食文化中。自助餐流行,主客雙方各自挑選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不必考慮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時也只吃自己盤中的食物,付錢實現AA制,只付自己消費的部分。這種方式有助于個人情感的交流,也是他們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這與中國的大家庭集體用餐背道而馳。
中國和英國吃飯時最為明顯的差異是餐具的使用。中英方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在宴會上也有體現。中國人習慣使用“筷子”搛夾食物,英國人習慣使用“刀叉”切割食物,中國人使用筷子溫文爾雅,極少出現不雅動作,對待食物相當溫和。英國人使用刀叉動作粗暴,時而割時而切,對食物進行赤裸裸的踐踏,給人的腦海中留下一種殘忍的現象。他們的這種行為與他們的文化是分不開的。中國人自古以來以農耕生活,“面朝黃土,背朝天”,朝出晚歸辛勤照料田間作物,正是這種文化氛圍,中國多以谷物為食,以和為貴。英方自古以來喜歡爭強好斗,他們的祖先都是以狩獵為生,必需要有強魄的軀體和好斗的心理,才能與自然相抗衡才能存活下去。法國文學家、文學批判家和社會學家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對筷子也有獨到的見解,筷子不像刀叉那樣切、割、扎那樣殘忍,因而“食物不在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成為和諧被傳送的食物”。從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食用方式顯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導下形成。我們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人對自然不能加以改造,只能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有利條件為人類服務。英國人卻認為,人是主宰自然的,自然是人類征服的對象。
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提出了人類時間的兩種模式。時間的單一性(Monochronic-time)和時間的多樣(Polychronic-time)。時間的單一性即做什么事情必須依照日程安排,該干什么就去做什么事情。多樣性時間觀念的人沒有安排日程的習慣,該干什么的時間到了而沒有去做。前者嚴格遵照時間,后者不重視時間觀念。霍爾還認為單一性時間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時間模式,多樣化時間是亞非拉地區的模式。“準時”對做客在不同的文化區域氛圍中也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國的宴會中時間的多樣性使客人人更傾向于遲到。對此,主人會準備些節目、點心供客人打發時間等待晚到的客人。這種現象主人和客人都習以為常,不將此現象作為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而在英方,他們認為晚到是對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不禮貌的行為。
座位的安排是利用空間位置表達個人地位和人際關系的重要形式。在中國座位的安排通常以朝南為上,朝北為下,形成了:“難尊”、“卑下”的傳統觀念。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分不開的,無論哪個朝代皇帝都是面朝南而坐,也有“面南稱孤”、“北面稱臣”的說法。南北總是相對出現,這一現象在成語中也有體現,如“南轅北轍”、“南來北往”、“南征北戰”等等。古代的英國最尊貴的客人是在主人的左邊的。這是因為他們習慣右手握刀,不僅客人刺殺不方便而且主人還有制服他的優勢地位。隨著社會的進步,刺殺這個說法逐漸銷聲匿跡,形成了右為上左為下的禮儀。出于保護的心理,將主賓席放在主人的右側。
中英在男女的地位上也有很大的差異。中國遵循“男尊女卑”,英國遵循“女士優先,男女平等”。古代的中國“男尊女卑”體現的更為嚴重,正式的宴會上找不到女性的身影,從來不考慮女性位置的安排。但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外國的文化流入中國,女性的地位也逐漸得到了提升,但是在“尊老”和“女士優先”面前,大家還都是選擇“尊老”。在英國“女士優先”是一直存在的,這是因為基督教是他們信奉的宗教,該宗教崇瑪利亞為圣母,以仰慕女性為高尚的情操。在英國的宴會上女性很早就占有一席之地,且男女交叉而坐,更體現了男女平等的地位。
另外,中國餐桌一般是園方形的,桌上擺放的碗多,吃飯坐椅子或凳子都行,而英國人用餐是的餐桌是長方桌大多瘦而長,吃飯人坐的一般是椅子,桌上擺放的多是盤子。
中英飲食的內容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中餐編排菜單傳統上強調菜肴品種豐富多彩,烹調方法多種多樣,就餐中服務員的工作量也就相對較大,在整個就餐中常常很忙碌;西餐菜單編制則更注重營養的搭配,菜式品種相對比較少,服務員比較清閑。中國由于受到“泛食主義”的影響,中國飲食文化內容豐富,現在已經形成了魯、川、粵、閩、蘇、浙、湘、徽八大菜系,每個菜系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體現各自的“精”與“美”。20世紀90年代,香港拍攝了一部《滿漢全席》,這部影片詳細的介紹了中國的各大美食,把“精”與“美”體現的淋漓盡致。
英國的菜系單一與中國相比望塵莫及,許多菜系還是從其他國家引進的。他們重視營養均衡。早餐往往是比較簡單的,但是熱量非常充足。由于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他們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理解飲食,把飲食當作一種手段,不過分追求食物的口味。
中國的許多菜名都是有歷史故事的。如“宮保雞丁”傳說是根據秦朝的一位官員特制的食譜做成的,而這位官員的官職就叫“宮保”,“東坡肉”相傳是有宋代的蘇東坡留下的食譜做成的,還有“霸王別姬”、“佛跳墻”、“貴妃雞翅”等都是有歷史故事的。隨著餐飲行業的快速發展,不斷有新的菜肴推出。相比中國而言,英國的菜名是比較簡單的與文化沒有什么聯系。如牛肉腰子派(STEAK KIDNEY PIE)、炸魚排(ENGLISH FISH CHIP)、皇家奶油雞(CHICKEN A LA KING)等。它們沒有文化的“口味”在里面,但是符合英國快節奏的生活,省去了不必要的思考時間,簡化了飲食。
本文通過觀念上的差異、宴會上的差異、飲食內容的差異,得到其產生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差異。研究學習了解中英飲食文化的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習外語,可以使我們更全方面的了解英國飲食文化以及我國飲食文化的不足,汲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我國的飲食品質。我們的對外改革開放必定會導致中國飲食文化與英國飲食文化有些方面的融合,也許會導致新的飲食文化的產生,或縮小中英雙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中英飲食方面的差異遠遠不止這些,更詳細地研究它的差異能幫助我們正確的理解英國的習俗和言行,在交際的過程中尊重對方或得到對方的尊重,取得較滿意的交際效果。
[1]Edward T Hall.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1990.
[2]Kluckhohn Clyde.Culture and Behavior[M].Free Press of Glencoe,1962.
[3]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流[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陳俊森,樊葳葳.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
[5]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6]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8.
[7]顧嘉祖.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蔽文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9]劉承華.文化與人格——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次比較[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
[10]易中天.閑話中國人[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