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桃先 焦團保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云南 芒市678400)
Jupiter認為博客是個人自由表達和人與人之間進行深度交流的網絡新平臺,有助于個人知識的過濾與積累。Williams認為博客主要特征就是頻繁更新、簡潔明了和個性化。傅樹京認為教師博客是教師與管理人員通過使用“零壁壘”的博客技術,以文字、多媒體、超鏈接等方式,將教師的個人隱性知識顯性地表達出來,與他人共享思想和知識的一種平臺。教師博客能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具有持續性、便捷性、反思性特點。[1]
反思是行為主體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2]Shulman將反思定義為“回顧、重建、再現及批判性的分析自己和課堂表現,并給出基于證據的簡單解釋的過程”。將反思理解為內省,是一種元認知過程,反思就是對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對自己體驗過的東西的理解或描述。將反思看作是一種高級認知活動,是一種特殊的問題解決。[3]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經驗+反思=成長”,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傳統的教學反思日志有很多弊端,如不方便查閱與保管,不利于交流。博客用于教育反思的優點是易修改、保存,查詢方便,且具有開放性和合作性,可以建立電子檔案袋。博客的“平等、開放、共享”特性,有助于建教師群體反思的平臺。[4]
目前基于博客的教學反思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盛加炳(2007)討論了博客用于教育反思的優點:電子化、開放性、集成化、查詢方便等。[5]儲明岳(2007)認為博客具有“平等、開放、共享”的優點,可以與他人異地分享經驗,在群體的分享與交流中促進自己與他人的反思能力的提高。[6]
大部分基于博客的反思研究以教師博客或博客群為研究對象,采用內容分析法。如陳向東等(2010)研究發現,在線反思的內容集中于課堂教學,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等缺失;反思集中于教學實踐,對于理論的反思很少。[7]王琦、寧建花(2014)以外語教師博克群中參與反思的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線反思的內容、水平。研究發現,教師整體反思水平較低;教師反思主題豐富,以教學方法和策略內容居多;以描述性書寫和描述性反思為主。[8]柔薩爾(2014)對海鹽教師博客中英語教師的教學反思博客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英語教師在線反思的內容大多集中在實踐性反思和認知性反思,很少涉及情感性反思和元認知性反思,極少涉及批判性反思。[9]王海燕,底亞楠(2013)通過對成熟型教師的個案研究發現,基于博客的教學反思內容以課堂教學和學生發展為主,以情境性反思為主,批判性反思不足,大部分反思還不能揭示教學活動背后的支撐理論。[10]于學寧(2013)研究發現教學反思日志內容上存在的問題:有關教學目標、課堂氛圍和教育機智的反思不足;反思的內容集中于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對于理論的反思很少;反思的深度和持續性不夠。[11]
張學俠(2009)通過對教育博客進行分析,發現教學反思存在的問題:不能堅持利用教育博客進行教學反思;對話交流不夠;教學反思的質量不高;缺乏專家指導。[12]底亞南(2010)研究發現,基于博客的教師個體教學反思存在的問題:教育教學理論、教學反思理論等知識相對匱乏,教學反思的水平低、反思過程不完整;教學反思意識淡薄;持續性反思不夠。還發現,教師協作反思存在問題:反思日志回復較少;回復質量不高,回復者之間沒有交互,只是發生在博主與訪客之間;回復的持續性以及對同一問題的關注度太低。[13]
楊九民等(2011)針對師范生反思能力培養的策略開展了基于博克的行動研究,通過兩輪行動研究發展和完善了以動機激發、寫作指導和交互強化為基本框架的師范生反思能力培養策略。[14]楊卉、馬如霞(2014)聚焦教師在線實踐社區反思研修活動模式的研究,得出結論:在線實踐社區多元反思方法一體化反思活動模式能夠使個人反思和集體反思活動相互促進,并能夠有效提升各教師群體的反思能力。[15]王陸(2012)研究發現:教師在線實踐社區對三種教師群體的教學反思水平都具有持續的促進作用,對新手教師的教學反思水平提升效果顯著,教師在線實踐社區能夠支持教師的專業學習與專業發展。[16]張學俠(2009)提出了教學反思的策略:加強專家指導;鼓勵教師之間通過教育博客進行交流反思;規范利用教育博客進行教學反思的內容的建設。[17]
周逸先、祝剛(2011)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教師寫教育博克的持續時間對教學反思水平的提高沒有顯著影響,而教育博克的“回復”具有顯著影響。[18]鐘洪蕊等(2009)揭示了阻礙教師利用博克進行實踐反思的八種因素:教師的時間精力、對博客的認識、教學反思、表達習慣、博客的交互性、寫作時的言論自由,以及教師對身體健康、網絡安全的考慮。[19]
王海燕(2014)設計了5種形式的教師在線教學反思支架:教學反思范例、教學反思過程示范、教學反思日記撰寫模版、引導性問題和建議。[20]王海燕,底亞楠(2013)提出了提高反思能力的一系列建議:組織網上專題反思,促進教師間的深度協作;構建基于網絡的教學反思指導團隊;進行分層反思指導;設計與開發專門支持教師協作反思的網絡工具。[21]于學寧(2013)提出了以下對策:提高教師反思意識;營造活躍的反思氛圍;提供專業指導,使教師學會反思;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改進評價制度,使教師大膽反思。[22]底亞南(2010)提出了促進教師個體教學反思的對策: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提供專家指導和教學反思精品范例,采取措施提高教師教學反思的持續性。同時提出了促進教師協作反思的對策:組織網上主題討論,實現深度交互協作;構建網絡指導團隊;運用Blog+QQ群的形式強化博客的交流功能。[23]盛加炳(2007)提出了撰寫教學日志、建立檔案袋來提高反思能力的途徑。[24]
本文通過有關文獻回顧,發現目前利用博客提高反思能力所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以及在反思內容方面的不足。通過提供相應的教學反思策略、對策和建議,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利用博客提高反思水平。從文獻中,我們發現教師教學反思意識淡薄,反思理論缺乏,反思水平低,合作和批判反思缺乏。教師的在線反思水平還有待提高。
[1][11][22]于學寧.基于教師博客平臺的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以天河部落博客群的教師為例[D].遼寧師范大學,2013.
[2][14]楊九民,等.基于博客提升師范生反思能力的策略及其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62-66.
[3]劉加霞,申繼亮.國外教學反思內涵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3(10):30-34.
[4][5][24]盛加炳.Blog在教學反思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7(3):61-62.
[6]儲明岳.構建群體反思新環境[J].信息技術教育,2007(2):23-24.
[7]陳向東,張田力,冉純潔.教師在線反思的個案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0(5):56-59.
[8]王琦,寧建花.外語教師在線反思:基于博客群的案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2):107-112.
[9]柔薩爾.英語教師在線反思案例研究[J].文學界,2014:379-380.
[10][21]王海燕,底亞楠.博客支持的成熟型教師教學反思個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1):114-120.
[12][17]張學俠.教育博客支持下教學反思問題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2):154-155.
[13][23]底亞南.基于博客的教師教學反思研究[D].寧波大學,2010.
[15]楊卉,馬如霞.教師在線實踐社區多元反思方法一體化反思活動模式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104-120..
[16]王陸.教師在線實踐社區中不同教師群體的反思水平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5):98-102.
[18]周逸先,祝剛.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教學反思水平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3):78-80.
[19]鐘洪蕊,焦建利,秦麗娟.教師為什么不寫博客[J].遠程教育雜志,2009(6):23-26.
[20]王海燕.教師在線教學反思支架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4(3):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