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新
(建平縣農機學校,遼寧 建平122400)
建平縣保護性耕作自2001年開始試驗示范以來,在省、市農機主管部門的正確指導和幫助下,在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我辦將保護性耕作項目作為重要的工作來抓,嚴格執行項目規范,精心組織實施,經過各級農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較好地完成保護性耕作項目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果。
項目主要針對建平縣一年一熟玉米的生產,示范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通過秸稈及殘茬覆蓋、免少耕播種,達到保土、保水和保護生態環境,增產增收的目的。其關鍵技術包括:
收獲后,玉米秸稈及殘茬留在地表做覆蓋物,減少水土流失、抑制耕地揚塵揚沙。覆蓋采用三種方式,一是玉米收獲后秸稈粉碎還田覆蓋,播種前進行表土處理或秸稈粉碎還田后進行淺旋,防止秸稈被風刮走。淺旋深度不超過80毫米。二是玉米收獲后秸稈整桿立桿越冬,春播前進行秸稈粉碎還田、表土處理或直接免耕播種。三是收獲后秸稈運出,留茬高度不小于200毫米,以根茬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在土壤板結土塊進行深松處理。深松在秋季進行,以接蓄秋冬雨雪,干旱年份不進行深松,防止松多深干多深。一般每三年深松一次。
采取化學藥劑除草或中耕除草結合的方式控制雜草。為防治病蟲害,播種必須進行藥劑拌種。
免耕播種施肥技術:播種前地表不進行任何處理,以保持土壤墑情,防止水土流失,播種時用少耕播種機播種。
少耕播種技術:播種前根據盡可能少動土的原則,對秸稈、殘茬及表土進行必要的處理,創造較好的種床條件,提高播種質量。處理的方式有:滅茬機或旋耕機進行表土處理;苗帶淺旋處理,旋耕深度不大于70毫米。
截止2014年全縣保護性耕作面積累計達到63萬畝。采用高留茬覆蓋、碎桿覆蓋和整桿覆蓋三種技術模式。其中:多數為高留茬覆蓋技術模式、整桿覆蓋技術模式,少數為碎桿覆蓋技術模式。
2.2.1 技術模式
根據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要求,結合成功經驗以及各示范區玉米種植方式和農民的接受程度,并注意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確定我縣一年一熟玉米保護性耕作采用高留茬覆蓋、碎桿覆蓋、整桿覆蓋三種技術模式,并制定了相應的工藝路線如下:
(1)高留茬覆蓋技術模式:
玉米人工摘穗后—人工割倒秸桿(留茬高度30厘米以上)—淺旋耕滅茬整地(或直接免耕播種)—免耕播種、化肥深施—化學或人工控制雜草。
(2)碎桿覆蓋技術模式:
玉米聯合收割機收獲(秸桿直接粉碎還田)-淺旋處理殘茬-免耕播種、化肥深施-化學或人工控制雜草。
或人工摘穗—秸稈粉碎還田—淺旋耕混合秸桿—免耕播種、化肥深施—化學或人工控制雜草。
(3)立桿覆蓋技術模式:
玉米人工摘穗收獲—秸桿立桿越冬—秸桿處理—免耕播種、化肥深施—化學或人工控制雜草。
以上三種技術模式如壟作需中耕一次。
2.2.2 作業質量
為了確保保護性耕作的機械作業質量,我們根據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要求,制定了我縣保護性耕作技術規范,規定秸稈粉碎莖稈長度不大于10cm,淺旋地表耕深不超過8cm,深松不低于25cm,機播作業按農藝要求執行。
從今年實際機械作業情況看,由于曬干性好,保證了作業質量,我縣保護性耕作機械作業質量好于任何一年,深受農民的歡迎。因為我縣風多而大,為避免粉碎的秸稈被風刮走,使秸稈量達到規定要求,需要進行淺旋處理混合秸桿,防止秸桿集堆,影響次年播種。但地表淺旋時有個別農戶要求深旋,使旋耕深度超過了10cm。
在藥劑滅草方面,選擇適宜我地區使用的除草劑品種即:乙草胺和莠去津兌在一起噴灑,收到了很好的滅草效果,目前農民已經接受這項技術。
全縣保護性耕作作業機具達1321臺,其中:滅茬機300臺,旋耕機63臺,聯合整地機600臺,播種機608臺,玉米收獲機252臺,秸稈粉碎還田機17臺,深松機13臺。玉米機收面積達到43萬畝,為完成保護性耕作項目長期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保護性耕作實施幾年來,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是:
經農業部門測產:碎桿覆蓋模式比對比田玉米增產51.1千克,畝節本增效101.75元;整桿覆蓋模式比對比田增產49.2千克,畝節本增效103元;高留茬覆蓋模式比對比田增產15.8千克,畝節本增效81元。實施保護性耕作,碎桿覆蓋、整桿覆蓋技術模式效益要好于高留茬技術模式。
實施保護性耕作,減少秸桿焚燒,避免火災發生,改善了大氣環境,減少農田揚沙;實施保護性耕作,減少了作業環節1~2次,畝少用工4~5個,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生產用工量,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白山鄉西城村村民程萬良地多,去年玉米摘穗后秸桿未動,春播時使用免耕播種機播種,秸稈粉碎還田、起壟、播種、深施肥、覆土、鎮壓等工序一次完成。
保護性耕作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0、03~0、04%,減少地表徑流50~60%,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增加天然降水入滲,大幅度減少地表徑流和無效蒸發,降低了土壤容量,增加了土壤的空隙度和肥力,促進了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增加了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減少了水土流失,增強了抗旱節水能力。有效減少農田揚沙,保水、保土、保肥、保護環境明顯。老官地鎮上地村楊宏實施保護性耕作4年,體會頗深。今年夏季干旱嚴重,他的地比別的地少澆兩遍水,每遍水電費按25元,則澆水節省費用50元。而且其它效果非常明顯。
總之,實施保護性耕作,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保護性耕作是一種新的耕作制度,是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保護性耕作保水、保土、保肥、保護環境、節本增效、增產增收效果顯著。應采取得力措施,加快保護性耕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