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英
(沈陽工程學院教務處 遼寧 沈陽 110136)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各高校圍繞其人才培養目標也進行了相應調整,從設置專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改進課堂教學、完善考試評價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改革。特別是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考試評價作為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測量工具,也在不斷探索之中。在改革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弊端,制約著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不斷完善。
考試評價是對特定考試之合其對應的特點價值主體需要和合有關考試規律的程度進行判斷的一項活動。高校考試評價的對象是人才培養方案中所設置的課程,目的是判斷考試的目的性,為考試組織者提供考試結果作為評價考試的依據,也為完善考試評價制度提供依據。
考試評價是高等院校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教育評價的一種測量工具,它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教學的管理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科學客觀、鼓勵創新的評價,對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發揮教學功能有重要作用,對高校辦出自己的特色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考試評價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創新型人才培養主要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通過高校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具有獨立性、創新性,以盡快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考試評價通過發揮考試檢測、激勵、評價等功能,改進教學工作,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創新人才培養,實現教學目標。
考試評價具有診斷、導向、反饋、激勵的作用,堪稱是教學工作的指揮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同時也影響著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目前的現狀是教材有什么,教師就講什么;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就考什么,不能很好地發揮考試的作用。如果我們正確運用考試的功能,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合理地評價考試,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考試的目標、考試的標準、考試方法有機結合,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學生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綜合的構成,是確定教學內容、考試內容、考試方法、最后評價的依據。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目的是通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考試評價不僅能反映出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還能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反饋出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學習情況,更能體現在教育過程中創新教育的培養。通過評價,能促進高校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構建科學合理的考試評價體系,實現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現在考試的內容基本局限于教材,教師講授什么內容,考試基本上就考什么內容,有的教師在考前還會劃重點、劃范圍,使考試范圍更窄。這種考核方法沒有學生能力和創新方面的考核和評價,造成的結果如下:第一,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專注于教材內容的學習,知識面狹窄,學生沒有學習興趣;第二,由于教師講授內容的限制,考試內容也會相對狹窄,學生平時學習不勤奮,通過考前突擊就可通過,對知識的掌握不牢固,影響專業知識體系的建立;第三,助長學生的學習惰性,影響努力學習學生的積極性,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走向社會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生活。
目前,高校的課程考試主要局限于閉卷筆試,題型中客觀題權重較大,這種考試模式便于閱卷,易于管理,但缺乏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評價方式多采用終結式評價。盡管各高校對考試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增加了過程考核的力度,加大了平時成績的權重,但評價方式仍然是采用靜態指標,即以期末考試成績作為主要的終結性評價。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重分數,不重能力,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評價,也是不科學的,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現行高校的評價標準是依據得分點給分,即教師閱卷的標準是根據試題的標準答案對照學生所答,如果答卷中和試題的標準答案相吻合,即有得分點,教師則給出相應的分數,否則無分或減分。即使學生的答卷有創新和創意,但不符合試題的標準答案,也不會得分,更不會得高分。這樣的評價標準,教師會機械化地閱卷、評分,學生會用心揣摩教師命題的題型、特點,以便尋求最佳答案,從而造成學生只重成績和結果,忽略學習的過程;只重分數,忽略能力的培養。
試卷分析是教師在課程考試結束后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它不僅體現命題的結構、各種題型的分值,更能體現考試的可信度和效度。通過試卷分析,能發現考試和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以便改進教學。但是,目前各高校的試卷分析已經形式化、表面化。教師在考試結束后,完成閱卷、核分、成績錄入后,例行公事地進入試卷分析階段,填寫一份試卷分析表,而沒有真正對命題情況和教學在考試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和總結,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學生方面,一門課程考試的結束,就意味著和這門課程已經告別,沒有對考試結果自我總結和評價,致使考試的導向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考試內容科學與否決定著考試評價的科學性。大學考試內容重點是扎實的基礎知識、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創新能力,不拘泥于教材,要結合學科和專業特點,針對學生的個性設計考試內容,同時,考試內容要有創新性,體現時代性,既有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又要有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靈活性,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要考核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了解和掌握現代先進科學技術的程度。因此,要實現科學評價考試內容,就要評價內容創新化,發揮考核方式多元化的優勢,結合開閉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等考核方式,多方位、多角度考核學生的能力,克服傳統考核方式的弊端。
高校傳統的評價方式比較簡單和單一。有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創新意識薄弱,必修課程門數較多,必然造成學生只專注于課程的學習,無暇顧及能力的培養,評價方式也隨之單一,一定程度限制了考試作用的發揮。因此,要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方式就應該從單一的方式過渡到多元化。
(1)考試評價與考查評價相結合
根據專業培養方案設置課程的性質,可以分為考試和考查兩種方式。高數類、大學外語等公共基礎課可以采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達到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的目的;思政類公共課程可采用開卷筆試的方式,加強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計算機類公共課程可采用機考方式。對于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可采用靈活的考核方式,如開卷、一頁紙開卷、大作業、論文等;而對于實踐教學的課程以及限選課、任選課,可采用考查方式,實行開放式的考核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過程性評價遵循的是為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和激勵學生的發展和完善。現行的高校評價制度,注重簡單的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的效果缺乏溝通和交流,不能及時地反映學生的要求。高校應加強過程性考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課堂情況、作業、課程設計、口試、論文等多元化考核,了解學生的需求,不斷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促進學生不斷成長。
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的評價,它把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成果的重要標準,對學生平時的表現沒有列入到綜合評價中,強化了期末考試的作用,弱化了學生平時的表現。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提倡新的評價方法,把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以人為本。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既要重視學業成績,又要關注多方面的能力,考試成績不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更不是保研、評優的唯一標準。只有提高對學生評價的綜合性和科學性,才能實現教育的目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考試評價標準是衡量教學效果的尺度,我們應改革舊的評價觀念,提倡以人為本的評價理念,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及全面發展的思想前提下,充分考慮學生在創新能力、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情感交流、誠實守信方面的因素,以及學生的主體品質,包括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等。學生只有個性差異,不存在價值高低的差異,堅持這一觀念,是貫徹評價標準靈活性的思想基礎,落實這一方法,就可避免傳統的、舊的考試評價思想,探索新的評價標準,避免出現一刀切的現象,真正實現靈活的評價標準。
制度是改革的保障。考試在改革的過程中,會破除一些不利于改革的因素,建立和完善高校考試制度可以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高校現行的考試制度,主要在教學管理上的教師命題、考試組織、閱卷流程、成績評定等管理方面的規則與規定,以及學生在考試過程中應該遵守的規則。隨著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及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深刻認識,在不斷完善制度的基礎上,更加嚴謹。特別在學生重修考試方面,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開辦輔導班,增加過程考核的力度,增加平時成績的權重,鼓勵學生參加輔導,使學生能有所收獲,順利完成學業。
總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高校服務于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們應該樹立先進的教育和育人理念,深入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和考試評價的內涵,從人才培養目標入手,深入進行教學改革,改革考試內容和評價標準,完善考試制度,構建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考試評價體系,發揮考試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處理好分數與能力的關系,解決評價單一的問題,實現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1]李荔:高校考試評價改革實踐的困境與破解策略[J].科教導刊,2015(3).
[2]杜菲菲:學校考試的改革:從考試到評價的轉變[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