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娟
(黃河科技學院社科部 河南 鄭州 450006)
“倦怠”一詞出現較早,《禮記·禮器》有云:“日不足,繼之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倦怠”不同于“疲勞”,它更多是心理疲乏。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人們生活壓力劇增,使得職業倦怠頻現。
輔導員的職業倦怠一般指輔導員工作中經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身心易疲乏;情緒易低落,自我評價低,對學生冷漠,缺乏耐心;厭倦工作,缺乏熱情,敷衍了事;不喜與學生交往,對社會、學校、學生、工作等總是抱怨牢騷。
輔導員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情感衰竭,這是最典型表現。輔導員抵觸工作,經常感到煩躁壓抑,沒熱情活力,身體疲勞、情感枯竭。對人冷漠,處事粗暴或放任。如:有些輔導員形容自己的工作狀態是“混日子”。二是去個性化。指對學生忽視、冷漠、沒耐心,缺乏和學生、同事的溝通交流,工作態度消極、悲觀,會因小事懲罰學生。三是低成就感。指輔導員自我評價低,無價值感,對前途迷茫。如:很多輔導員日常都用來處理學生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真正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學習和做研究的時間幾乎沒有,發展空間有限,工作不出成績,日久年深,也只是從年輕的輔導員變成“老”輔導員。
中央16號文件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著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學校要從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關心他們,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給予適當傾斜”。隨后教育部也出臺系列配套文件,給予輔導員充分肯定,但號召卻未很好落實,輔導員的經濟、社會地位都未得到保證。在這個高房價、高生活成本的現代社會,輔導員的生活負擔和壓力更大,他們有一句口頭禪:“什么都漲,就是工資不漲”。輔導員經濟地位不高,社會地位也很難保障。很多人認為輔導員不是教師,是學生的“高級保姆”,但事實上,多數輔導員都很優秀,有較強的自尊心和個人存在感,現實尷尬的經濟社會地位很容易讓其產生職業倦怠感。
高校對輔導員的選拔任用是否公開透明,職責權限是否明晰清楚,考核晉升是否公平合理等,和輔導員的職業倦怠現象關系密切。
首先,目前就業形勢嚴峻,輔導員招聘數量有限,為部分特權人士提供了機會,成了滋生腐敗的溫床。個別院校的輔導員招聘人員早已內定,招聘往往是走過場。這種不透明的選拔機制本身就是錯誤的開始。
其次,《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輔導員實際工作是學生的日常管理。如:查寢、衛生、出勤率、勤工儉學等,凡和學生相關的雜務都由輔導員“全權負責”。輔導員工作內容龐雜無邊界,工作時間遠在8小時外,這種身份模糊尷尬、職責界定不清晰、無成就感,都易滋生職業倦怠。
最后,在對輔導員的培養和考核上,輔導員剛入職時,缺乏經驗,但專業崗前培訓很少,在職培訓更少,很多輔導員不斷摸爬滾打,才慢慢學會管理學生,此時早已是身心俱疲。在考核上,繁重的勞動換來的經濟和社會回報都微乎其微。
我國的輔導員制度,有其特殊性,較國外專業的輔導員培養稍顯不足,針對輔導員的培訓體系不健全,輔導員進修深造的機會較少。很多初入職輔導員,缺乏專業培訓,工作中問題層出。他們從剛入職時的熱情和高期望,在瑣碎、不出成績的工作中,也慢慢消失殆盡。且針對輔導員的專門心理疏導渠道不多,這就導致輔導員不會減壓,加速職業倦怠產生。
此外,個體人格因素也是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之一。低自尊、外控型、倔強等一類的人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1)杜絕招聘腐敗,提高輔導員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
輔導員隊伍之所以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關鍵在于優秀的人才能否“進得來”,進來了以后能否“留得住”。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國家必須杜絕輔導員招聘腐敗,并從根本上提高輔導員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
輔導員作為一個育人職業,其準入制度也很重要。針對部分高校輔導員招聘中走過場、走形式的現象,應該堅決予以打擊制裁,以便于讓真正優秀的人才能“進得了”輔導員隊伍。
輔導員隊伍中年輕人占的比例較高,大都處于成家立業階段,經濟壓力較大。另外,高校中按職稱論資排輩分獎金福利,對青年輔導員群體也不利。因此,如果對輔導員的經濟待遇和福利不給予適當傾斜,就不能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也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很難為消除職業倦怠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
雖然國家不斷提出要提高大學教師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但在高校中,絕大部分輔導員都有“二等公民”的感覺,其社會地位并未得到認可。對于輔導員來說,大多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強烈,渴望得到尊重。因此,高校應切實關注輔導員社會地位的提升,從政策上支持、輿論上宣傳,切實提高其社會地位。
(2)加強專業化培養,明確輔導員職業定位
在美國高等教育博士的培養計劃中,有專門針對學生事務的培養方向,如哥倫比亞大學將學生人事管理列為高等教育博士培養計劃的適用領域,南加州大學高等教育計劃適用的職業領域首先是學生服務。但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輔導員專業,高校輔導員入職前只有簡單的崗前突擊培訓,專門培訓學習不多。由于國家準入制度的不規范,導致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工作職責等都不甚清楚。雖然國家對輔導員的定位是德育教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但很多輔導員對學生的大小事物都要操心,事無巨細,工作嚴重超負荷。因此,輔導員名義上是教師,實際則充當著學生保姆的角色。
因此,消除輔導員職業倦怠,國家應加強輔導員的專業化培養,重新梳理劃分輔導員的職能,明確輔導員職業定位,逐步建立與輔導員身份相匹配的職責體制和工作制度,把輔導員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從宏觀制度層面和源頭上消除輔導員的職業倦怠。
(1)建立積極的工作制度
高校應從輔導員的選拔任用到培養考核等方面,建立全方面、多方位的積極工作制度,達到“人得其位,位得其人”、“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局面,從制度上保證,不斷提升輔導員個人成就感和職業幸福感,達到消除職業倦怠的目的。
首先,要嚴格輔導員選拔制度。要從職業道德、性格氣質、能力水平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杜絕素質低下、無責任心的人進到輔導員隊伍中;嚴查輔導員招聘腐敗,把好輔導員任職門檻,讓真正優秀的人才能“進得來”,只有具備這一職業的發展潛力,才能在后續工作中盡量減少職業倦怠。
其次,明確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明確了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想真正杜絕職業倦怠現象,就必須進一步明確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劃定工作范圍,強化工作職責,結合各高校具體情況,建立崗位責任制、反饋制、工作公開制、績效考核制及工作追蹤制等一整套科學合理的制度。如:美國在高校設置咨詢顧問,專門為學生提供學業、交往、心理、就業等方面的咨詢。這樣的細化和專業化分工,大家各司其職,就能把輔導員從繁瑣事務中解放出來,減少其職業倦怠發生。
最后,在對輔導員的培訓、考核上。針對輔導員的培訓工作體系,從時間上來看,可設立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從培訓形式上,可分為脫產學習和進修。適當的培訓不僅可使輔導員擺脫角色沖突的困擾,提高管理和科研水平,還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身心,避免職業倦怠發生。在考核上,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普遍面臨晉升渠道狹窄問題,這也是造成輔導員工作積極性低的原因之一。因此,輔導員的職業發展應逐步細化、專業化,并對其建立相應的考核標準,實行分類考核。
(2)創造積極的工作環境
一是要體現人文關懷,在全校提倡尊重、關心和重視輔導員工作,給輔導員創造和諧良好的工作環境,使他們擁有良好的心理環境和工作熱情,體驗到安全感和歸屬感。二是學校對輔導員實行人性化管理,制定一系列政策,在薪資待遇、職稱評定工作靈活度方面適當給予政策傾斜,給輔導員提供和專業教師等同的工作環境。三是要關注輔導員情緒情感,重視輔導員心理健康工作。樹立“正面對待”輔導員情緒情感的認知取向,不能忽視輔導員情緒。高校應該重視建立對輔導員進行心理疏導的多種渠道,重視他們的情緒問題,及時排解他們的不良情緒,避免職業倦怠的產生。
(1)體驗積極的情緒情感,提升個體幸福感
積極情緒有助于消除消極情緒,而消極情緒則減少了這一資源。在積極情緒下,輔導員會在工作中獲得快樂的、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輔導員的工作效率和創新性都會提高,和學生的互動也會相應增強,師生關系更加融洽。這種工作中產生的積極情緒,可以幫助高校輔導員更深刻地體驗積極情感,體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有一種肯定的心理體驗,從而使他們獲得工作的快樂并且提升主觀幸福感,其精神生活質量也會有很大提高。
(2)構建積極的人格
首先,高校輔導員應從認知角度調整,轉變觀念,形成積極的自我認識。輔導員工作崗位的特點決定了其很難讓人產生成就感,輔導員不要因為日常工作的瑣碎、不易出成效或外界的評價而否定自己的成績、職業,進而否定自己。當客觀環境改變不了時,應改變自己的認識,及時排除不合理信念,不斷提升自己的主觀幸福感。其次,從情感的角度來看,良好的心境往往帶給人愉悅的情緒,而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情感又會激發人的工作熱情。最后,從行為角度來看,輔導員要學會自我管理,學會懂得生活的平衡,科學合理地規劃自己的時間和生活,特別是像輔導員這樣的瑣碎、繁雜的職業,更需時間管理、自我管理的技巧。
(3)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輔導員應該學會與人溝通,多和外界進行情感交流,尋求社會、家人、朋友、領導、學生的廣泛支持,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還可以借助網絡系統,建立自己的網絡支持系統。此外,輔導員要真正地擺脫職業倦怠,需要內在的自我支持方式,學會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減壓,加強自我心理調節。克服職業倦怠的首要因素就是輔導員要學會做“減法”,學會在工作中減壓,尋求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點。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讓生命不僅有深度,也更為厚重。
[1]王莉、王俊剛:教師職業倦怠與應對[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