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毅剛 副教授(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都勻 558000)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我國城鄉居民的經濟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長,國內儲蓄存款余額逐年增加。以2002 年為例,國內居民人均儲蓄為6766 元,和1978 年人均儲蓄22 元相比,增長達到了近310倍,平均年增長約27%。截至2006年8月底,我國居民的儲蓄余額約15.64萬億元,平均人均儲蓄額高于1萬元;2010年年底,國內居民的存款余額達到71.3 萬億元。
按照中央銀行的最新公布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超過了4000億元大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國內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超過30萬億元。
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初開始大量引進并充分利用外資,有利的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國內的直接利用外資總額已超過了借款,自1992 年至今,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總額已超過了我國的對外借款額。1994 年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額達到338 億美元,而對外的借款額為120億美元,兩者之間的比重為2.8∶1。
我國外商投資的企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較快,而且比重逐年高升。截至2012年,我國的工業增長值較2011 年增長近18.03%。對于全國工業而言,國有企業的增長為5.52%、集體增長比重為21.47%,而三資企業的增長是最快的,約28%。外資的不斷增長,進一步優化了外商在我國投資的領域與產業結構,自2009至2013年年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引進外資總額不斷提高,其中通信設備產業與光電子制造業以及電子信息產業實際使用的外資漲幅超出了53.76%、50.97%以及48.64%;同時保險、銀行、電信、運輸、旅游商貿等服務領域成了外商投資的新熱點。
當前國內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矛盾現象為:面對國內儲蓄過剩條件,同時又有大量的外資流入。外資的大規模流入與外匯或儲蓄缺口密切相關,然而較少研究將外資引進和國內的儲蓄過剩相互聯系起來;加之一國的儲蓄未能較好地滿足其本國的投資需求,這就需要有一個規模相等的進出口赤字尋求平衡,就急需進一步引進外國的資金、儲蓄。引入外國資金有效彌補本國的外匯或儲蓄缺口,有效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從現階段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與運行特點而言,我國仍借助引進外資的方式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增長。從1990年至今,我國居民的儲蓄存款已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5218.67億元漲至2002年的80005.37億元,而整個20世紀90年代我國儲蓄率平均高出40%;金融機構中的新增存款總額明顯高于新增貸款總額,而且存貸差比例逐年加大。中國人民銀行于2014 年1 月15 日公布有關信息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82 萬億美元,較2012 年提高了約5097.2 億美元。
雙缺口模型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H·B錢納里提出的,主要是分析發展中國家進口大于出口、投資大于儲蓄的經濟模型。當儲蓄比投資額少時,即會出現“儲蓄缺口”;當進口大于出口時,即出現“外匯缺口”,為此應通過引進外資,進一步刺激出口,更快地提高國內的儲蓄水平,最終確保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按照《華爾街日報》的統計數據信息表明:1982 至1996 年這十四年間,從我國內地流出的資本總計超過2635.582 億美元,這一數值約占同期凈流入我國的外國資本的約1.57 倍。截至2014 年8 月底,約有2250.82 億美元資金從中國流出,這一流出的數值約占2013 年我國的經濟產值比重的3.02%。資產的大規模外流將會降低本國的外匯儲備、降低國內外匯儲備的能力,最終導致本國貨幣出現貶值,不利于國內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國內的金融體系當中,各項金融機制有待完善與健全,進而影響了儲蓄向投資的有效轉化,加上現有的已形成的儲蓄配置不當,因此造成較低的投資效率。從微觀層面而言,儲蓄到投資轉化的方式比較單一,國內多數居民的儲蓄方式主要以銀行存款方式為主,進而借助國有商業銀行金融中介進行投資的轉換。受到國內微觀經濟低效率影響,加上通貨膨脹現象的加劇,國家就需要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以便有效控制國內民眾的儲蓄低效使用,由此造成了我國儲蓄閑置上升現象。
為進一步實現國內經濟的穩定增長,就急需外資的注入,為此政府采用各項優惠措施以吸引外資的不斷流入。可見導致國內儲蓄過剩現象的主要原因為: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使得微觀經濟出現較低的效率,加上國內的儲蓄向投資轉化的低效率機制。由此造成儲蓄到投資的轉化方式不暢通,造成轉化的效率偏低,造成了儲蓄過剩與大規模外資并存的現象。
政府作為宏觀引資的主體,在引資利益目標上出現“錯位”,政府利用外資主要是緩解國內的資金短缺問題,為此國家重視利用外資并給予優惠的引資政策。少部分地方政府引進外資時,存在盲目追求市場效益、行政意識較為濃厚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哄搶外資”的局面。更有部分政府未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將引進外資、利用外資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對待,最終加劇了我國資源的過剩局面。
對于解決資金、利用外資等問題方面,少數經濟效益好的、實力雄厚的國有企業可以較快地從國內通過其他方式籌集到資金。但是因外資“超國民待遇”造成的部分內外資企業不平等的競爭原因,就會促使其他企業放棄在國內尋求資金,從而轉自國外進行融資,通過與外商合作進行融資。因此外資就替代了這部分企業內資的投入,加劇了對資金的需求,面對內資供給不足或受限等條件下,最終導致大量的外資流入。
這里所說的缺乏管理與技術,指的是我國面臨的技術約束瓶頸,因缺乏必要的管理與技術,導致國內的大部分企業無法充分吸收并利用各項資源,最終對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經濟的和諧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我國既有落后的傳統手工業與現代化的工業部門,又有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及經濟發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與規律決定了應該通過吸引外資方式,進而提高管理與技術經驗,更快地促進企業的發展。
國內的通貨膨脹日漸加劇,使得國家需要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用以有效控制國內的儲蓄低效使用,這就加劇了我國國內儲蓄的過剩。此外為了較好地實現經濟的發展,就需要通過引進外資方式促進國內經濟的增長,由此也會加劇國內儲蓄過剩與外資大規模流入的現狀。
國內儲蓄過剩與外資大規模流入并存的原因還與外資的流入與內資的外流具有密切的關系。首先為了更多的吸引外資,國家對外資企業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外資企業所得稅為33%,還享有五年的免稅特權,而內資企業的所得稅高達55%。對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并享有的“超國民待遇”加重了國內企業處于不平等的競爭地位,從而誘使大規模的內資外流,為了得到這些優惠政策,使得部分企業不得不采取“假外資”形式套取優惠。
從外資的來源地區而言,多數資金源于港澳臺地區,這些外資當中,多數是從內地流出然后又以回流方式流進的資本。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的經濟業務往來密切,使得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大量外資的涌入促進了國內產業的發展,然而由于會受到資本追逐利潤的本質影響,又會導致后期巨額利潤的流出。
由于國內金融市場的局限性,導致內外風險出現不對稱,加上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起步慢、各項制度有待完善、期貨也僅僅是實物商品的期貨,而遠期外匯市場還未起步等原因,導致國內企業不能進行套期保值抵補風險。相反國外的金融市場發展早、各項制度相對完善,還可以通過套期保值方式進一步降低企業投資的風險;外資必然會流入我國,而我國的大規模對外投資回報與收益卻滯留在國外。因此導致國內出現了儲蓄過剩及大規模資本流入并存的局面。
對國內的資本進行戰略性重組,進一步較快實現國內資本的合理配置,加快國內資本轉向高效率的領域或產業。疏通融資方式與渠道,減輕國內企業的稅賦、進一步調整融資結構、有效消除融資制度的不足或障礙,提高國內企業的投資能力。加快發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場,為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與平臺,培育出較為高效的市場投資主體,進一步緩解國內儲蓄過剩與外資流入現象。
通過充分利用外資方式有效彌補管理與技術缺口,重視提高對外資利用的效率與質量;根據各地方經濟的具體發展情況,有效彌補國內企業的管理、技術缺口。對于外資利用中出現的儲蓄替代傾向加以重視,努力實現國內貿易的均衡發展;通過有效的指引外資進行新熱點領域的投資,優化國內的產業結構。
通過引進、利用外資,全面帶動國內企業技術的進步,進一步促進機制的轉換,同時有助于優化當前的組織管理,逐步改善資產的結構與質量,切實提高利用外資的效率與質量。
通過加強民間投資主體功能并強化政府的投資功能,可緩解國內出現的儲蓄過剩與大量外資流入的問題。為此政府應將引資的重點轉向產業的扶持與市場環境的改善方面上,增強引資的服務功能,有效消除套利傾向及行為。重視發揮市場的調節與配置作用,通過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對土地、勞動力及能源等要素的需求,確保提高各個要素的使用效率。由此促進國內產業及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對進一步延伸我國的產業供應鏈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充分引進外資的同時,應當重視其數量與運營效率,同時還要重視外資和內資之間的關系:要意識到內資和外資有可能是代替或競爭的關系,也有可能是互補性的關系這一問題。因競爭性的外資在引進后,對內資的代替彈性高,故大量的外資涌入就會加重國內儲蓄的過剩。為此通過合理地引入外資,對解決國內儲蓄過剩與大量外資涌入并存的現象起到緩解作用,較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1.陳享光.論我國儲蓄過剩與外資流入的矛盾及對策[J].教學與研究,2004(8)
2.王福軍,蔣迪藝.淺析外資流入帶來的一些問題及對策[J].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3)
3.董旭楠.新形勢下外資流入的尷尬地位[J].商業時代,2006(4)
4.郭建平.東歐六國外資流入與分布[J].東歐,1995(3)
5.陳明森.外資流入陷阱產業效應與政府引資行為扭曲[J].東南學術,2003(5)
6.方興.淺析金融深化與外資流入[J].金融教學與研究,1996(1)
7.楊宏恩.區域間引進外資競爭和中西部擴大外資流入策略[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8.朱慧明,韓玉啟.外資流入對我國經濟影響的統計測算[J].商業時代,2002(1)
9.馬友君.俄羅斯吸引外資的歷程及其前景[J].西伯利亞研究,2004(1)
10.黃廷明,毛萍.外資大量流入利弊探析[J].中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