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君
(唐山市第五十二中學)
通過對未成年人不良習慣成因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們在養成教育中存在著如下誤區。
第一,習慣培養的要求的提出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許多家庭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卻不懂得或不夠重視孩子的教育應從習慣培養做起,更不了解習慣培養的原則與方法。學校在養成教育中,對學生也會提出很多要求,但是很多要求都是從管理者的需要出發,沒有考慮的學生的認知實際。譬如,相當多的中小學校訓都是概念化的。如某中學的校訓是:“勤奮求實和諧創新”“健康勤奮求實創新”,應當說,這些校訓的內容都很好,但要求高大而模糊,使學生在行為習慣養成上不得要領,無從下手。相比之下,有的學校的校訓則是一句話:“把一件事情做到底”,既具體明確有通俗易懂,同事也體現了習慣養成的核心要求,讓學生有終生受益。
第二,養成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依然嚴重。由于現行的中考考試主要考查知識,雖然素質考察也涉及到道德評價,但是幾乎也是流于形式。父母們常常告誡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學校追逐的也是重點高中的升學的絕對數。所以,重智輕德是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的最大障礙。我們把九年義務教育叫做基礎教育。青少年時期既是習慣養成的最佳關鍵期。
第三,在養成教育中家庭、社會與學校德育教育沒有形成合力。不一致的教育和要求使學生難以養成良好習慣。例如,學校培養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里,許多父母甚至爺爺奶奶都包辦代替孩子做了該他做的事情,這往往使學校養成教育的成果,到家里就半途而廢了。
第四,養成教育中忽略自身榜樣教育的作用。在習慣培養過程中,對孩子提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要求,許多父母或者教師本身卻存在很多不良習慣,殊不知其自身的不良習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師長是習慣的老師。例如,學生入校,一般都習慣于向教師行禮問好,面對孩子的禮貌行為,有些教師毫無回應,似乎只有學生需要有禮貌,久而久之,禮貌習慣也就付諸東流了;家長張嘴就帶臟字,孩子說話就會不干不凈;家長對老師不尊重,孩子也就不服從學校管理等等,這些不良的習慣、錯誤的榜樣效應,直接影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如何培養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呢?
在習慣養成過程中,應該把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學校管理的核心環節來抓。所謂核心環節,就是把習慣養成當作班級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既體現于教育過程,又體現于教育目標。可以說,不重視學生習慣養成的學校教育,不是好的學校教育;不注意習慣養成的班級管理,不是好的班級管理;不關心孩子習慣養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對班級工作的考核,應當重點考察學生的行為習慣,應在日常自然條件下考察和評估班風狀況。原因非常簡單:有良好的習慣養成教育,才會形成良好的班風,有良好的習慣,才會培養良好的素質。
未成年人正處于身心發展時期,生理、心理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從認知的角度看,認知水平低、道德發展不完善,被動接受多于主動選擇,可塑性大,好奇心強,自我控制和辨別是非能力差,對道德準則判斷還未成形。因此,在習慣培養過程中,對其的要求必須是細致而具體的,可以操作的。如《弟子規》中倡導的兩個好習慣可以視為范例:“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時必須告知父母,回來后也要面告父母。再如,“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如果聽見年長者呼喚人,就應立即代他去叫人。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首先,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盡可能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要求,以學校為龍頭,推進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次,任何行為習慣都不是說教出來的,而是在反復訓練和實踐基礎上養成的。一般情況下,一個好習慣的初步形成需要21天,如能堅持90天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習慣。好行為堅持的時間越久,好習慣養成的程度越牢。因此,學校每個學期應重點培養學生養成一個好習慣,而家庭和社區應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計劃。為此目標,學校、家庭和社區應建立有效的協商合作機制,齊心協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習慣的培養不能僅僅成為單純的行為訓練過程,而是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四個要素循環往復的過程。
培養良好習慣一般需要五個步驟,如認識習慣的重要、制定行為規范、持之以恒的訓練、及時評估引導、養成良好的環境和風氣,等等。道德習慣培養的最高境界是將社會的道德規范與要求,內化為個體內心的道德需求。這樣,才能實現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飛躍。
榜樣教育是養成教育的重要方法,而每一個榜樣都具有鮮明的個性,都具有良好的習慣。對未成年人的習慣養成都具有巨大的其啟發性和鼓舞性。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必須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也就是說,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父母與教師應當首先養成好習慣;為了讓孩子改正壞習慣,父母與教師應當帶頭改正壞習慣。譬如,孩子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等于在心里裝了一臺成長的發動機。那么,為了培養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父母首先應當帶頭讀書探索新知,因為書香之家最有利于孩子成長。如一位教育家所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值得注意的是,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習慣養成的過程同樣會體現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特點。運用培育優良家規、家訓、家風的方法,無疑是一個有效的選擇,但只有親子共同遵守規范才能落到實處,如果父母以身示范效果更佳。
當然,我們的養成教育不是奴役教育,而是培養健康人格的教育。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差異與權利,是習慣養成教育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我們牢牢抓住行為習慣養成這個關鍵環節,就可以為思想道德建設奠基,也是為文明中國奠基。
[1]王佳瑩.生活德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
[2]孫云曉.兒童教育應重在培養好習慣[J].基礎教育論壇,2012.
[3]早教“迷局”[J].家庭科學·新健康,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