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西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汪溝鎮中心小學)
對于農村小學而言,其在師資、教學設施和設備方面遠不及城市小學,在此情況下,若想提升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則應盡可能的立足農村學校和學生而設計一種更加符合農村教育特點的教學模式,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模式應運而生[1]。分層教學模式以傳統課堂教學為出發點,將班級中的全體學生按照認知水平、能力的高低劃分不同層次,從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對于改善農村學生數學基礎薄弱的情況是十分有效的。
在傳統的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當中,教師往往根據統一授課、統一考試的方式進行教學,盡管這樣的能夠有效的控制整體的教學進度和了解學生整體的學習情況,但卻極大的減少了數學基礎薄弱學生的學習機會,進而導致這些后進生逐漸的失去對數學知識的興趣與渴望,甚至嚴重影響到了學生未來的成長發展。由于小學生還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具有較強的個體差異性,每位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都有多不同,尤其是農村小學生,大多為留守兒童,其身心發展情況與其他學生相比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作為一名農村學校教師,更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特點,進行因材施教,通過應用分層教學進行授課,教師將課本中的數學知識點劃分不同的層次,讓學生更清楚明白自身的學習定位,從而也為后進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教師在實行分層教學前,必須先對班級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深入的認識與了解,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個體發展差異和智力水平,將其劃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同時將教材知識的統一劃分為難、中等、簡單三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引導其自主選擇學習不同層次的知識內容,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效調整知識大綱,確保分層教學的靈活性。例如,在學習小數點乘法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習題進行變式,讓學生計算4.5×0.6=?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需要指導其用課堂中學習到的一般方法進行計算,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對于中高等水平的學生,教師適當引導其將小數點數字變為整數數字45 與6,完成整數的乘積運算后,再補充小數點,從而開闊學生的解題思路。
在實際的數學課堂分層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授課的連貫性與層次性,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使學生在學習中有一個逐漸接受知識的過程。在數學知識的評價過程中,若學生遇到較為棘手的數學問題,教師需要指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理解數學問題的精髓所在。例如,在學習求一個數的倒數方法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對于高水平的學生,教師引導學生列出兩種解題思路,即積為1 的兩個分數互為倒數、將分子與分母的位置互換;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教師給予學生必要的提示,即倒數的概念、倒數的求法;對于知識薄弱的學生,教師應給學生制定有關的學習任務,并要求學生至少要掌握一種倒數的求法。
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其自身具有較強的惰性,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幫組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利用身邊的學習資源,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集體力量,以“一幫一”的形式,幫助學生樹立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在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的同時,使學生學會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5]。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在成績優異學生的帶動下,逐漸重拾數學學習信心,而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收獲到了快樂,極大提高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而言之,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分層教學對于改善農村小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的現象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必須合理劃分學生層次,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悅;按教學內容進行分層,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使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通過幫助活動,使學生學會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數學課堂中,在確保課堂效率的同時,激發學生潛能。
[1]吳紅川.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參與式學習”的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2011,13(03):45-46.
[2]謝文秋.把小學數學課堂還給孩子[J].科學大眾,2011,01(04):223-224.
[3]林永榮.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J].教育科研論壇,2011,06(04):139-140.
[4]李運華,陳林葵.小學數學課外學習資料質量的分析與評估[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19(04):78-79.
[5]翟繼堯.淺談小學數學課堂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03(13):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