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桂秋
(吉林省四平市中央東路小學)
目前,我國一些地區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厭學情緒嚴重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學習方法不科學,有些學生甚至不會學習,不會主動學習。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呢?筆者認為,讓學生會學的途徑固然很多,但是,給學生設計思考的情景、條件乃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在信息時代,能否主動地獲取、加工、應用信息幾乎成為一個人生存能力高低的標志。而適應時代發展地學習中,強調要掌握啟發的時機,運用好思考的契機,這無疑是當前素質教育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兩類學生,一類只靠老師講解,只重記筆記,只能理解和掌握老師“舉一”的內容,不能達到“反三”的效果,做作業只能照例題套,稍有變化就茫然無措,只有等老師再講。另一類學生則是邊聽邊劃書,邊聽邊和自己的理解作比較,喜歡質疑問難,討論爭端,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兩者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前一類學生學習依賴性比較強,不善動腦,只能屬于“學會型”,學習效率較低;而后一類學生主動靈活,勤于思考,屬于“會學型”,因而學習效率比較高。眾所周知,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習的開始,趣是持續的動力。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可以喚起動機,激發興趣,學生對教師所提的需要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彼此補充才能回答的問題最感興趣。
一個學生所具有的思維能力的高低,要通過是否善于思考來衡量。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從訓練善于思考的習慣入手,而培養這個習慣又恰恰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根據小學兒童思維的特點和形式,應著重培養學生思考的準確性、深刻性、廣闊性、調理性和敏捷性。
思考的準確性是指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準確地分析、判斷,從而做到恰如其分的正確思考。
思考的深刻性是指學生對所學內容融會貫通。知識得到全面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探索要研究問題的實質,同時還要弄清問題間的相互聯系。
思考的廣闊性,表現為一種不按常規,尋求變異,以多角度、多方向進行思考。為了開闊學生的思考,在教學中可結合聯想來訓練。
思考的條理性,是指按正向或逆向有條理的、循序漸進地,層層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問題。
思考的敏捷性,主要強調的是思考的速度,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反映快,腦袋靈等都是思考敏捷性的具體表現。
俗語說的好,“名師出高徒”,就在于“名師”善于指點他的學生會學,而不是在于給了他們多少現成的知識。學習的好壞終究是學生要負主要責任,任何高明的老師,都不可能代替學生學習。我們經常看到,在一個班級里,同是一位老師教,卻會出現學的好的學生和學的不好的學生。教學中的這種分化固然可以舉出各種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決定于學生的主觀狀態。正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能否獲得學習的成果,關鍵要學生自己學會學習的方法。
教會學生學習并不只是一個方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教學的指導思想問題。這不是什么新觀點,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進入思考狀態來尋求問題的答案。既獲得知識,又學到如何獲得知識的本領。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誠地提出“不好的老師轉述真理,好的老師叫學生去發現真理”。我國的葉圣陶先生也曾多次提出“教是為了不教”。
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思考是學生素質的基本功。思考不僅是學習的基本前提,而且貫穿學習活動的始終。學生學會學習主要是依靠思考,學習過程是培養學生具備會思考,有探索問題本領。人們解決世上所有問題是用大腦的智慧,而不是照搬書本,所以說學會學習必先學會思考。
有些學生經常是重復別人說過的話,自己不動腦筋,這不是個小問題,會使學生人云亦云,沒有獨立見解,思維懶惰,更談不上思考。這種惰性一旦形成,是很難糾正的。因此,在我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想出和別人不同的意見。開始學生有些沉悶,但通過引導逐漸嘗到了甜頭,有了興趣,對一個事物都能提出不同的見解和想法。有些同學回答問題時出現了結結巴巴、丟三落四,說不完整。無論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有多么欠缺,我都給予鼓勵,使他們充滿信心,這樣才能做到真正地鼓勵學生多講、多練、多思。我從中也深刻體會到了,學生思考的啟發和培養,有賴于創造誘發學生思考的動因,也有賴于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
思考如此重要,作為教師應怎樣為學生創造誘發思考呢?概括地說,在“學會思考”的教學中,教師要遵循綜合教學原則,采用師生協同集體探究的方法,即讓學生自學教材,然后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問題的聯系,并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問題,最好由教師出示設計好的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達到預定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提倡由學生集體研究,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
那么,又如何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呢?我的做法是:堅持鼓勵學生質疑,即使他們有時提出的問題或做的設想“不切實際”或“異想天開”,也要在精神上給予鼓勵,決不能橫加指責、諷刺、嘲笑,而應正確引導,一旦點燃學生思想之火花,就會釋放巨大的能量,使他們在“一事多論,一知多用,一題多解”的學習活動中放射智慧的火花,培養出“不唯師”“不唯書”的開拓精神和創造才能,培養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良好思考習慣。
實踐告訴我們,選擇好新舊知識的聯接點和問題思考角度是關鍵,激疑思考要體現如下特征:(1)問得巧而生趣;(2)問得難而能思;(3)問得精而知深。既能讓學生得到,但又不能輕取,這樣才能啟發學生動腦思考。
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學會思考,提高思維能力,不僅對減輕負擔、提高質量有重大現實意義,而且對培養人才素質,培養創造性人才有更深遠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發出警告,未來的文盲將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必先學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