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山東省青島市大學路小學)
善于聽,并能用準確簡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已經成為現代人必備的良好素質之一。對于兒童而言,小學階段是其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抓住這個關鍵時機,給孩子提供自發的、積極的、自由創造的條件,使其個性得到發展、提高運用普通話理解和表達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課標對聽說能力各學段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一學段:
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2.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
第二學段:
1.能用普通話交談。學會認真傾聽,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
第三學段:
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并能簡要轉述。
因此,在培養聽話、說話的整個過程中,我著重突出以人為本,激發興趣、轉變觀念,幫學生樹立“創造力,人皆有之”的觀念,多激勵,少批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課堂中,創設“和諧、民主的情境”,讓學生在激勵中去創新,培養聽話、說話的習慣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聽講、朗讀、復述、回答、討論、口述作文等等都是聽和說的實際訓練。從年齡特點來看,低年級的學生喜歡“我來講”,課堂中只要自己會講的話,就不愛聽老師講,更不會聽同學講。這就需要教師緊扣教材訓練學生聽、說能力,讓學生多讀、多聽、多想、多說,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的氛圍來激勵說、練習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同時指導學生組織語言的方法。如對在課堂上“搶著說”的學生,老師首先要理解他們樂于表達,渴望得到認同的欲望,不要采取粗暴批評的方式。對于“搶答正確者”要肯定其發言積極、注意力集中的優點,再婉轉的暗示學生,說之前要經過考慮,在原有的基礎上,把話說完整,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并加以大膽想象、勇于創新,效果才會更好。這樣既保護了說者的熱情,不至于使其感到難堪,又發展了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說話難免出現失誤,對“誤說”者,老師也不應立即給予批評與全面否定,而是從他的問題中善于發現優點,加以巧妙地引導。
(二)在聽話、說話習慣訓練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創設激勵情景,變“要我說”為“我要說”
一個班中總有一部分學生樂于表達、善于發言,自信心也越來約強,形成了一種良性發展;也有一部分學生羞于表達,拙于發言,漸漸游離于課堂之外,形成了惡性循環。在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考慮到一堂課40分鐘,時間寶貴,往往只讓舉手的學生發言,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成了“發言專業戶”,其余的就成了陪客和觀眾。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更不用說創新了。因此在聽話、說話訓練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創設激勵情景,讓學生敢于說就變得十分重要。如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后,及時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心理變化引起的表情的變化,用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信心不足的學生。親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讓他們樹立起信心和勇氣,哪怕他們面對大家說一個詞、一句話都要給予肯定,用激勵的語言喚起他們繼續表達的欲望,從而變“要我說”為“我要說”。
(三)讓學生把話說好、說準、說實、說順及說形象
“有話可說”固然好,大也不能“有話就說”,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聽說技巧。因此,在聽、說訓練中,我注意教給學生說話的方法,以便學生把話說好、說準、說實、說順及說形象。
說好,就是要把意思表達清楚,讓別人能聽懂。說準,就是說話要圍繞中心展開內容,準確的表述。說實,這就要求平日善于觀察和積累——說人能說出品質及性格特征;說事要把經過說具體,表露出事件包含的意義;說景就要抓景物的特點,談自己的感受。說順,就是要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詳略得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說形象,即要豐富語言,美化語調。
(四)明確聽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有法可依”,集眾家之所長
對于“聽”這項課堂活動,其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不會聽講,學習效率就會大打折扣。會聽講,就可以汲取更多的知識點及表達方式。那到底怎樣就是在聽了呢?應該聽些什么?
首先,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并強化。這對老師的專業素養有較高的要求,說話時抑揚頓挫,通過語調強調重點。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很快的抓住老師問題的題眼,有針對性的回答,提高學習效率。老師講到重點部分可以讓學生進行重復;學生的正確回答,可以讓其他學生進行復述。
其次,培養學生傾聽的修養。教給學生用挑剔的耳朵傾聽老師的講解,用欣賞的心態傾聽同學們的發言的方法,鼓勵學生用“我想補充一下……”“我有不同的看法……”等方式,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有趣味性的聽講中創新。
(五)充分利用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聽與說的能力。
課余時間帶領學生開展了形式多樣,有利于提高學生聽話、說話的活動。如每天早晨十分鐘的“我是小書蟲”,讓學生將閱讀信息傳輸給大家,進行交流;每隔一周的班隊課開展的“我看不文明”“我們愛集體”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練習聽的能力,豐富說的內容。學生可以在這段時間里,無拘無束的表達自己所想要說的,內容不受限制,有什么要告訴別人的,就讓他說什么。時間一長,學生就養成了說話的習慣,聽的能力也隨之提高,并能從中找差距,從而補充到表達中去,一舉兩得。
當然,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老師的關注與肯定。課堂上,老師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肯定,對于好的傾聽現象要及時表揚和鼓勵,讓學生明確傾聽并能有收獲是一種值得炫耀的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不管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下,都能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積極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很少說話的學生,體會到了與別人交流的樂趣,性格開朗了很多。那些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能主動吸取別人說話的優點,漸漸克服聽說習慣的不足。整個課堂氣氛也變得活躍有序了。
我國語文教育界泰斗葉圣陶先生也曾說:“因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他還說:“誰的說話能力差,不僅是他個人吃虧,往往又間接會造成社會的損失。”培養學生的聽說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們的進步日益顯著,得到了家長和同行們的認可。
總之,聽話、說話習慣的培養是慢功,要靠積累。是小口抿茶。不是大口喝水,是小火煨湯,不是大火炒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尤其應正視這一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聽話、說話中學會去品、去悟、去求新、去創異。
[1]劉建華.語文學習資源的探索和整合[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
[2]馬洪剛.計算機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的嘗試[J].小學語文教學,2011,(11).
[3]高建霞.語文課堂中如何實施教育創新[J].小學教學參考,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