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明
(安徽省懷遠縣包集中學)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物理學中的很多定理、概念對初中生來說,既抽象又枯燥,學生很難直接認識理解這些內容。如何才能夠讓這些孩子對物理學感興趣呢?我認為要從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上下功夫。他們年齡小,心理發育還不完善,往往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聽課的時候注意力不能持久,對枯燥無味的長篇講述不喜歡。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吸引學生,讓他們感到物理課很有趣味。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第一,課題引入不能太直接、太學術化,應盡量通過搜集材料,運用小故事來導入課題。這樣比較生動有趣,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學習杠桿原理之前,我先向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個賣黃瓜的小販,一天不小心把桿秤的秤砣掉到泥地上,沾了很多泥巴。這時他打起了歪主意,故意沒有擦去秤砣上的泥巴,心想,這一擔黃瓜會比平常多賣些錢。但是他賣完一算賬,不但沒有多賣錢反而比平時少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其中的原因嗎?這樣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認真地參與教學,效果非常好,學生利用杠桿原理完滿地回答了上述問題。
第二,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多地設計小實驗。物理學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的。在學習大氣壓強內容時,我先把一個杯中裝滿水,拿出一張硬紙片蓋住杯口。問學生,如果把杯子倒過來,口朝下,硬紙片會不會被杯中的水壓下來呢?然后,讓學生討論,再做實驗。結果同學們驚異地發現,小硬紙片竟然把沉重的水杯托住了。同學們在驚嘆中體會了大氣壓的存在。這樣的小實驗,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課情緒,也為新課的講授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第三,在課堂上盡量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物理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講授壓強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時,我先提出問題:大人們在用菜刀切肉時為什么要把刀放在石頭上磨一磨?學生說這是因為刀口變薄了,受力面積變小了,因而同樣的力可以產生更大的壓強,有利于把肉切開。于是,我又進一步啟發: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工具采用類似的方法來增大壓強呢?同學們舉了很多實例。通過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拉近了同學們與物理知識間的距離,使學生認識到我們身邊處處有物理知識。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去學習新的物理知識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真正體現了從物理走進生活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愛聽物理課,愛上物理課。
第四,收集最新的科技信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經濟和科技都在飛速地向前發展,許多新技術、新材料的發展都與物理學密不可分。教學實踐表明,向學生介紹我國的最新科技成果,發展動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科技知識,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更濃了。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可能在學習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師要設法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去激發、培養學生對物理課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做到我要學物理,教學才有可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