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玲
(河北省張家口經開區沈家屯中心校四杰屯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創設有利條件,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和提高識字效率。教學實踐證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真正成為識字的主人,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我在識字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教師在講課時,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從教學需要出發,依據識字內容,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表演、繪畫、音樂、掛圖等),幫助并促進學生識字。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增加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識字,不斷創新探索識字方法。如教“踢”、“拍”等字時,可讓學生做做這些動作,體會這些字的部首與意思的關系,從而記住這些字的字形。還可以結合兒歌激發學生對識字的濃厚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活動和交往是發展的源泉。”活動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和社會生活相溝通,使兒童盡快從“我”的世界跨入更廣闊的周圍環境,以吸收各種信息,擴展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因此,當學生掌握了識字方法,樂于識字,善于識字后,教師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比如,在教學《車的世界》一課時,我就以“尋找車的世界”為主題,引導學生在學習了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后,自己回家觀察一下,家中還有些什么車,并請爸爸、媽媽幫忙,把這些詞語記錄下來,第二天在課堂上交流、討論,使學生除了學會課文中的一些詞語之外,更多的認識家中的一些車的名稱。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閱讀能力形成得早,理解能力則發展得快,學生自學的能力就強。只有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時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從實質上減輕過重的學習負擔。
“生本”教育體系認為,兒童閱讀是他們形成自學能力,主動發展的基礎。為此,應當大力發展能使兒童盡早閱讀,進入意義場的語文教育,并且把這種語文教育看作是提高人的智力素質的突破口。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學生會念、會讀、會朗誦,強調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因為不要求學生對所有生字都會用手寫,孩子們很快就能做到會認、會讀、會組詞,可順利朗讀課文。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低年級學生應該“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因此,教師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逐漸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適合自己的方法識字,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并把識字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識字帶來的樂趣。
1.歸類識字法。從漢字的構字來看,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幾種。教學時,如果能幫助學生進行適當的歸類,既有利于提高識記效果,又可以促進學生舉一反三,擴大識字的范圍。如教學“柏、枝、材”等形聲字時,我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字的共同點:“這些字都帶有‘木’,都跟樹木有關。”同時,進行拓展,引導學生想一想還認識那些帶有“木”字旁的字,并進行交流。
2.編故事識字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去揭示漢字的構字規律和音、形、義的關系。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段小故事。如教“會”字時,我邊講故事邊寫筆畫:“一個人在云上走,原來他會氣功。”
3.猜字謎識字法。把生字編成謎語,讓學生在猜字謎中學習生字,既識記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義,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一舉多得。如“六十天——朋”、“一口咬斷牛尾巴——告”。
4.近、反義詞識字法。積累近、反義詞識記生字。如教學“美麗——漂亮”、“前——后”時,我出示卡片“前”,做向前走的動作,學生拿出卡片“后”,邊讀字邊向后退。近、反義詞一個帶一個串連記憶。
5.編順口溜、口訣、兒歌識字法。教學中,我把一個個枯燥乏味的漢字編成兒歌,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如合手拿,人門閃,土里埋等。鼓勵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進行自主識字和創造性識字。如記憶“喝”和“渴”時,學生就能自編順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點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用嘴。”
6.表演動作識字。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肢體動作演示字的形義聯系。在所學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動詞。學動詞時可以想一想動作,再做一做動作。如學習“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孫悟空一樣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如學習“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動作,然后再做一下,這樣學生就會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這樣不但讓學生記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義,學起來不費力氣,學生還很踴躍。
7.選難認字。在識字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最難認的字,打上“∨”。然后鼓勵學生爭做“智慧星”開動腦筋想辦法記難認字。例如,記“警”字,學生說一個人違反了交通規則,一位警察走過去向他敬了個禮,說了一句話,提醒他以后不要這樣了。所以“警”是“敬”加上“言”。再如“轉”字,有學生說“轉”字是“車”加上“專”,人開車時要專心,不然的話轉彎時就可能撞到花臺上,要賠錢的。
學生記得快,忘得也快。針對這一特點,教學中我常常讓學生根據熟字換偏旁這類方法,讓學生用加減法識記生字。如“級”和“極”、“驚”與“景”等,通過對比記憶,學生不僅能較快掌握新字,而且還能在對比中與以往的熟字多次見面,進一步鞏固了舊字,體會識字成功的樂趣。
在課外生活中識字,是一種重要的識字方法,它是課堂識字的補充與擴展。我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把生活當成他們識字的大課堂。鼓勵他們多留意生活實際,如認商店里各種商品的名稱、食品包裝袋和報刊雜志上的字等,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就請教別人或查字典。做生活的有心人,讓生活教會自己更多的漢字。同時,為了增加趣味性,我還要求學生把課外認識的字收集到自己的《日積月累本》上,定期鞏固、交流、展示,比一比誰的課外識字量大、識字渠道廣、學習積極性高,并評小學語文教學論文選“識字大王”。這既增加了識字量,也培養了學生社會實踐動手動腦的能力。
總之,識字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教師要創設多種趣味性的手段幫助學生識字,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學習,輕松步入“識字樂園”,寓教于樂,不斷提高識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