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玲
(蘭州市安寧區十里店第二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人教版實驗教材對口語交際的話題進行了精心的選擇和安排,能努力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目前的口語交際教學存在著低效、無效甚至虛假的互動,或者是調侃式的對話,或者是靜聽式的交流。因此如何促進口語交際有效乃至高效地互動,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促進口語交際的有效互動。
李吉林老師曾說:“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可見,口語交際訓練一定要注意情境創設,教師要善于創設生動有趣、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征的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口語交際氛圍,觸發學生的交際欲望。如在《怎樣保護環境》的口語教學中,教師這樣引導學生:“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宇宙生命之謎》,我們深刻認識到了地球的重要性,人類破壞地球等于毀滅自己,我們怎樣才能讓地球造福于我們的子孫后代呢?”學生會立即聯系所學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就怎樣保護地球暢所欲言,在小組說,在全班說。從聲情并茂的演說中,切切實實讓每個人感受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生活就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就是生活的工具,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源頭活水。教師要善于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互動的過程,是面對面你來我往的信息交流,是雙向互動式的動態語言實踐。所以,課堂上應安排大量時間采取多種形式,特別是全班都能參與的形式,以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其間,在動態的口語交際實踐中反復經歷、體味,提高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深刻性和語言表達的規范性、條理性、機敏性,從而獲得真知,增強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和交際態度。針對教材中安排的口語交際的內容,我以不同的方式激起學生“說”的欲望之火。
學生已有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要珍惜,要充分利用。搜集資料、實地考察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這樣在進行口語交際時,學生有話可說。在進行《家鄉的變化》的口語交際中,學生課前搜集文字資料,走訪老人,了解家鄉近年來發生的變化,對家鄉的天地、家鄉的人、家鄉的昨天、今天等進行綜合考察,把掌握的大量材料加以選擇和整理,然后抓住變化最大,留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兩個方面先在小組說,聽的同學可以給說的同學做補充,并找出優點與不足,再派出代表在全班說。這樣的生生互動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真正讓學生在互動中實踐語言,培養口語交際的能力。
生活處處皆學問。“購物講價”是每一個同學都親身經歷過的,在進行《購物講價》的口語交際中,教師可組織學生模擬表演。在教師未作任何點撥的前提下,我班好幾組同學表演單一,“買主”主動問價,“賣主”熱心回答,“買主”只是一個勁兒地說:“太貴了,便宜點兒。”“賣主”的回答也僅僅是“錢不好掙,你總不能讓我虧本吧!”教師作為活動的引導者,應及時點撥:作為賣主應怎樣推銷自己的商品?作為買主應“貨比三家不吃虧”,學會砍價,最后達成交易。學生再次進行模擬表演,知道怎樣去討價還價。
實踐出真知。我們要抓住實踐的機會“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實際練習中找到規律,掌握規律,獲得語感。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口語交際更是一種實踐行為。本學期第一周的實踐活動是“辦小報,迎國慶”,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張張設計美觀、板面新穎的小報,展示在我們全班同學的面前。當我在黑板上寫出“講報、評報”的標題時,同學們已經坐不住了,一個個小手舉得高高的,真是胸有千言,不吐不快,有談板報的感受的,有說小報特點的,你一言我一語,真正成了“群言堂”。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獲得深層次的感受,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輕松地傾吐自己在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方面去看是不同的。同樣的,同一話題的事情、人物、地點放在不同學生中他們的感受看法也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訓練中教師要盡量打開學生的思路,引導他們從多個角度去想、去說、去聽,能友善地同他人進行商討乃至進行辯論,形成屬于個性化的語言,做到有所創新。在《要不要郊游》的口語交際中,學生分成正反兩面進行辯論。正方同學認為要去郊游,因為郊游可以讓我們學到知識,擴大視野,而反方同學認為郊游有危險,不去郊游,在書本上同樣可學到知識,正方認為死讀書會成為書呆子,反方認為外出郊游會有危險等等,經過一番唇槍舌戰,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更全面了,他們在辯論中能傾聽對方的發言,有針對性的發表自己的見解,闡述觀點很鮮明,活動過程就成了學生提升思想、感情、意志、品質的過程,在這種真實、富有情趣的情境里,學生不但樂與表達,勇于表達,而且句句是發自內心的感受,有益于加快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現代評價理論認為,評價的功能不僅僅在于甄別、選拔,更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評價這一工具,讓它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助推器和動力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有了興趣,學生才有交流的動機,有了興趣,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而培養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激勵”。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說的過程中的每一個閃光點,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對不足之處(含語病)要及時指出,使學生有前車之鑒。如在《小小導游員》的口語交際中,教師對表現好的同學及時給予熱情肯定的評價:“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將會在你這位優秀導游員的帶領下來欣賞這里的美景。”教師以欣賞的目光看待每個學生,語言褒獎毫不吝嗇,大大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欲望。使學生的個性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側重引導學生對自己、他人在口語交際過程中的語言、情感態度進行評價。如在《發現朋友有了缺點,該怎么辦?》的口語交際中,學生相互評價,有位同學主動站起來,要求他人對自己進行評價。課堂氣氛特別活躍。學生對他人的評價反應很強烈,或者否定,或者肯定,或者以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后進生,或以委婉的語言勸誡驕傲自大的優等生。在自主評價中,學生聽的能力、說的能力、合作意識也得到發展。學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增強了交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