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元忠 劉啟慧
(湖北省襄陽市實驗中學)
文化是一所學校的辦學之道、教學之道、求學之道、管理之道,乃學校之“魂”、學校之“神”、學校之“韻”!俗話說:三流的管理靠權力,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一流的管理靠文化!正如美國一位政治學家所說:“對于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厚積的文化底蘊促進學校發展已成為當今辦學的最高境界和業內共識!一所學校,如果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積極向上的學校文化,就難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就難以成為一所優質學校。
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指出:“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展現校長教育理念、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是規范辦學的重要體現,也是德育體系中亟待加強的重要方面。”
《通知》強調,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不斷推進、長期積累的系統工程。各地要按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以中小學生為主體,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園人文、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當然,學校在倡導和踐行文化立校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現實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目的不明,呈現盲目性。許多中小學校長對學校文化建設缺少深刻認識和全面理解,盲目照抄他人學校文化建設的經驗和做法,重工作形式,輕學校內涵建設,學校辦學缺少獨立思考和個性創新。
2.認識不深,理解片面性。目前,學校文化概念還沒有十分確定的界定,結果造成一些學校把學校文化等同于校園文化、墻壁文化,學校文化建設在表面上大做文章。
3.注重形式,缺乏實質性。某些學校文化建設的追風跟潮流、貼標簽、換概念、過度包裝,只留與形式,缺乏實質性。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并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上。
(1)校風建設。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
(2)教風建設。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
(3)學風建設。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
(4)學校人際關系建設。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有助于廣大師生員工達到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地發揮整體效應。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好的制度文化應該遵循以下三大原則:?
1.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原則
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科學內涵是非常豐富的。一要充分體現教育管理的規律,符合制度文化的本質屬性,并且客觀的反映國家法度和社會倫理道德;二要規范要完善,有關方面的條文和規定要形成一個整體,相互銜接、相互配合,實現系列化。規范完善的制度,要尊重人、激勵人,要塑造人的人文光輝,
2.穩定性和時變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尊重實際、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制定的規范,第一,應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這樣才能保證規范的權威性。第二,要講究規范的時變性,特事特辦與個人的好惡有本質的不同。
3.校長的人格魅力與校園制度文化相統一的原則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在校園制度文化的建設中,校長總會有意無意地使自己的價值觀念、信仰、思維方式等,體現在自己管理理念和管理實踐中,因此,校長淵博的知識、優秀的人品及其外化的一言一行,對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有效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永恒的主題。只有當教學管理賦予文化的含義,觸及被管理者心靈,喚起教師的熱情,才能為教學提供合理的信念支持。因此,努力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學文化,是提高學校教學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學校可從名師文化、課堂文化、課程文化等方面著手,構建起具有濃郁校本特色的教學文化。
學校行為文化是指學校在創造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文化行為,包括管理機制的建設、學校辦學規范、師生行為規范、課程實施與建設、資源開發與整合、教育教學、教育科研、校園生活的運行等。高品位的行為文化必須實現育人觀念上的“四個轉變”。育人目標從抽象劃一性轉變為具體層次性,體現出針對性;內容從單純服務于各種中心工作的需要,轉變為服務于學生成材的需要,體現規范性;途徑從封閉式的教育轉變為開放式教育,體現多樣性;評價從應試教育指導下的片面評價轉變為全面知行統一評價,體現導向性。?使德育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親情,實現德育的“軟著陸”,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快樂,綻放生命的光彩。
物質文化是一種外顯的直觀文化,它既是教學活動的場所與設施,又是陶冶師生情操的無言之師。要因校制宜,精心設計,通過學校建筑造型、綠色植物造景、人文景點設置,讓一山一水會講話、一草一木有思想、一墻一景即文章。?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即強化校園文化管理、營造校園文化氛圍、開展校園文化教育。
總之,高品質的學校文化是學校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總和,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一項長期、細致的系統工程。在這項工程的建設中,物質文化建設是基礎,精神文化建設是核心,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建設是保障,它需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特色發展。今后,我們要在全面審視學校文化的基礎上,尋找學校文化新的生長點,使其成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