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蘇平
(深圳市福田區新洲中學)
“教師職業道德具有道德面貌的完美性”,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個顯著特征,這一點已不容置疑。但在如何理解和把握這一特征問題上,筆者認為,還有進一步商榷的地方,至少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
我們說“教師職業道德具有道德面貌的完美性”,是不是說教師道德是完美無缺、十全十美的呢?顯然,這樣去理解必然導致理論與實踐的巨大矛盾,陷入形而上學的泥坑。那么,它的確切涵義應當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所謂“道德面貌的完美性”,是指教師道德在整體水準上要高于其它職業道德,處于社會道德中的較高層次,具有先進性、表率性。這一點已從古今教育家的優良師德得到證明。在古代,孔子曾用“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來描述他理想中教師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并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教師的道德含義,被后世奉為“萬世師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忠貞為教,嚴謹治學”的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被毛澤東主席稱之為“終身師表”“全黨師表”。
其次,是指教師道德的修養應具有全面性,即從思想、行為、儀表、氣質、習慣、風度等方面都應具備良好的修養。人們常說:人民教師要“為人師表”,做學生的表率。這里所說的“師表”,筆者認為,也是包括思想行為、儀表儀容、氣質風度等多方面的要求的。中國古代教育家董仲舒要求教師要“德行道藝兼備”;美國著名教育家保羅韋地花了40 年時間,收集9 萬個學生所寫的信,所總結出來的一個好教師必須具備的12 種素質,等等,這些都表明教師應具有全面的道德修養。
再次,我們還應把“道德面貌的完美性”當作教師追求的一種“理想人格”來理解。因為從道德實踐上說,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但是,把它作為一種“理想人格”來追求,卻能時時鞭策教師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師德修養,把自己陶冶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正所謂“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其必備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師德。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人們都把師德作為衡量教師素質的第一桿標尺。
首先,這是由教師勞動對象的特殊性決定的。教師勞動的對象是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思維、有情感、有個性心理特征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動植物和非生命物質。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對象不只是一個消極被動接受“改造”的客體,而且是一個具有一定獨立自主意識和人格尊嚴的主體。因此,教師的勞動能否在學生身上產生作用,或產生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教師的態度,而這種態度的好壞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人格。所以,教師要“改造”好學生這一特殊勞動對象,使學生愉快地接受你的教育,光有物質的力量和知識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擁有足以撼動學生心靈的道德力量,而這種道德力量又只能源于教師道德面貌的完美性。
其次,這是由教師勞動過程的特殊性決定的。教師勞動過程不同于一般物質產品的生產過程,也不同于一般精神產品的生產過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教師直接塑造學生“靈魂”的過程。車爾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教師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塑出美好的靈魂,首先自己的靈魂必須是美好的。同時,教師的勞動過程還有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特點。因為對人的思想靈魂的塑造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也不能像農民種莊稼那樣根據農作物對各種養份的需求進行施肥。它要求教師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做長期的嘔心瀝血的工作。教師要勝任這樣一種長期、艱巨、復雜的勞動,既要有慈和細膩、寬容大度的涵養,又要有頑強的毅力和堅持精神;既要能當學生的父母、師長,又要能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一句話,教師必須具備各種優良品格和全面的修養。
再次,這是由教師勞動手段的特殊性決定的。教師能夠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學生的主要手段,是他的學識、才能和思想品德。教師勞動手段的特殊性在于,教師自身的思想品德對學生來說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師既應該是“經師”——知識的傳授者,也應該是“人師”——學生的生命導師。教師的雙重身份決定了教師不僅擔負著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任務,而且還擔負著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任務。而學生優良品德的形成,從外在因素看,教師的培育和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教師是學生最直接、最經常、最有權威的學習模仿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許多學校和老師還習慣用“教育暴力”來管制學生,就像“綠領巾”事件一樣,這顯然是一種心靈傷害的教育暴力。它雖然沒傷害學生的軀體,但造成兒童情感冷漠、個性扭曲,在兒童心靈造成更深的創傷。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因此,教師除了掌握廣博的知識,還必須掌握先進的道德武器,才能生產出第一流的“人才產品”。正因為如此,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誡教師:“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以上是筆者對教師職業道德完美性特征的一點初淺認識,謹以此文與同行共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