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蓮
(河北省正定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有些語文教師認為,戲劇單元老師不好講,學生不愛聽,可我卻比較喜歡上戲劇單元。在戲劇單元的教學中我也作了一些嘗試,上完戲劇單元后,大多數學生對戲劇的興趣很濃,鑒賞、表演、創作的能力有所提高。下面就高中戲劇單元教學來談幾點新認識和新做法。
一是每個人的興趣、才能、特長等各有不同,我們沒有必要強求千人一面;二是在同一發展方向上,人與人之間也有高下之差、優劣之別,我們得接受與正視,不能搞“一刀切”“一鍋煮”,不能無視學生的個性差別,而從單一的視角,以同一個層面上的要求去衡量所有的學生。我們容許一部分學生只讀懂劇本了解劇情就可以;要求一部分學生能分析劇中人物,把握劇本主題;組織一部分學生大膽演練課本中的劇情,形成視覺效果;引導一部分學生評價推介劇本……在我的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不同的張揚。
教師的民主意識,可以使學生的個性特點得到充分張揚。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并在實踐中加以正確引導。例如,擅長朗誦的學生,我們要提供機會讓他們朗誦;擅長編劇的學生,我們要積極鼓勵他們以親身體驗編寫校園青春劇;擅長表演的學生,要為學生提供表演的空間。正因如此,我班同學在每年學校的文藝比賽中排演了很多精彩的校園小品和課本劇并獲獎,這讓我的學生展了風采,長了興趣。
這種教育要求我們包容甚至鼓勵所謂的“異端”,給異想天開的思維火花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新自然的氧氣。例如,我在組織學生探討《雷雨》中“眾仆人包括周萍毆打魯大海時,周樸園為什么要‘厲聲’制止,說‘不許打’”這個問題時,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個里面有著血緣親情的緣故;但也有的學生另辟蹊徑,認為周樸園之所以這樣做,并不是出于親情,而真正的原因主要是他擔心魯侍萍愛子心切,看見魯大海挨打,一氣之下會抖出自己的老底,使得自己沒有立足之地。這種新觀點的提出,正是我們所渴求的。
在這個單元之前,絕大部分學生很少接觸戲劇作品。學生對戲劇的學習幾乎是“零起點”;而《雷雨》的情節、所表現的時代、人物的情感等又都與學生的生活較為疏離,這些都讓學生在面對這篇課文時很難打起精神來。在正式展開對課文的分析之前,首先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預習準備,然后再對戲劇的一般知識及《雷雨》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情節的前后關聯等進行必要的介紹和補充,讓學生有個整體的了解和把握。除此而外,還要注意以多種手段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我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頗費了一番心思。
其一,情境導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就是成功的課堂。在《雷雨》這一課上,我特意設置了暴風雷雨來臨時的畫面,再配上雷雨轟轟隆隆的聲音,很好地創設了逼真的雷雨情境,渲染了氣氛,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給提起來了。
其二,課堂表演。在課文的節選部分,人物的形象是通過人物的矛盾沖突和個性化的語言體現出來的,而表演就能恰如其分地使人物的語言、動作及神態得以呈現,學生如果能夠通過認真的參與或者觀看表演,就體會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解讀出人物的形象。
通過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觀理解,從而加深認識。因此,為了幫助學生體會人物內心的復雜情感和激烈沖突,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堂表演活動,讓學生將節選部分最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搬上舞臺。這樣的設計既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通過參與表演以及觀看表演,逐漸體會到了人物內心的掙扎,明白了何為戲劇沖突。而這有賴于戲劇語言富于動作性和語言個性化的特點,學生就立刻能夠明白。而表演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極為活躍,學生之間也不斷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其三,模擬記者招待會。模擬記者招待會,讓學生化身為記者分別對《雷雨》角色(周樸園、魯侍萍、魯大海)的扮演者和學生觀眾進行相應的采訪,帶領學生進入到把握人物形象的環節中。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采訪表演者,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加深對《雷雨》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把握,更能讓學生從中提高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反應能力,一舉多得!
學生通過繪聲繪色表演以及在采訪中與同學交流,這使得他們頗有興趣,表演也極為投入,同學之間的采訪回答大都非常中肯,來自同學的意見他們似乎也更樂于接受。有些同學在別人的表演中受到了啟發,主動地一遍遍修改自己所寫的心理活動;有些同學朗誦到一半就戛然而止,作恍然大悟狀——他通過這樣表演意識到了自己所寫語段中存在的問題……而這個表演、采訪的過程,就是對人物的形象的分析、挖掘、理解的過程。
其四,改編劇本結局。這節課,我讓學生在熟悉、了解全劇情節的基礎上,對原版《雷雨》的大悲劇結局進行討論,看看自己是否喜歡原故事的結局,然后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心目中《雷雨》的結局給寫出來。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下,獨立思考、大膽創新,自由練筆、提高寫作能力,從而走近“戲劇”這個原本不太熟悉的體裁,并對其獨特的魅力有所體味。最終也實現了使學生“手動、口動、心動”的語文課堂要求。
學習戲劇單元,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采取讀寫結合的形式,以寫促讀,通過表達和交流,發表見解獨特、個性鮮明的觀點。戲劇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學體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因為戲劇作品教學的難以把握,就忽視甚至無視它的存在。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多作嘗試,把戲劇教學形象化,生動化,使戲劇教學充滿趣味性。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落實課標的要求,更是為了給學生的閱讀鑒賞拓開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