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芹
(山東省鄒城市孟子小學)
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和自己的父母兩地分離,當他們遇到困難或不高興的事情時,就沒法向自己最親的父母請教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不能進行情感和心理上的傾訴,長期的心理抑郁和壓抑,就會使他們容易形成非常孤僻、自私和任性的性格,從而造成他們的性格非常內向,不但自卑和悲觀,而且還不愿意和人打交道。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的溺愛式的管理方式,對他們的百依百順,使得他們長期處在沒有控制的狀態下,這就在無形中助長了一些孩子的蠻橫霸道、逆反心理嚴重、愛說謊話、不誠實、愛打架,甚至有的學生的道德認識出現了偏差。
留守兒童的父母對孩子的總體上的教育期望值不高,在很大一部分的家長潛意識里,都會認為農村孩子在學習上的出路不是很大,沒有給孩子的學習規定很硬的目標,從而就缺乏了一些學習上的硬性規定,而將孩子的學業就定位在了能夠完成義務教育上,等義務教育完成了,就跟著他們到外面去打工。在另外一方面就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他們的學習介入的很少。這些監護人都是一些年齡偏大的老人,他們不但身體差,而且文化基礎基本沒有,這就對留守兒童的早期教育不能起到有效的輔導和幫助。老人的教育理念和他們之間存在的溝通障礙,再加上自己的父母也沒多少文化,也能去天南海北賺錢,就會使留守兒童認為學習是無用的,成績好不好無所謂,讀書和上進的觀念淡薄。
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自律能力比較差和弱,他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還處在他人的管理和規范的階段。但是,由于自己的父母經常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和他們的監護人又間隔著一輩人,就會對他們的要求降低很多,只要他們不犯很大的錯誤,就會對他們不管不問,采取默認和放縱的態度,這就造成留守兒童不能及時的被管教和約束,助長了他們的自由散漫和紀律性不強。表現在家庭里就是留守兒童不聽監護人的話,對監護人的話和行為感到厭煩和叛逆。表現在學校里就是上課經常遲到,紀律散漫,道德品行較差;不能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逃學曠課,不做作業,愛打架;更有的迷戀臺球、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有惡習的成年人混在一起。
學校教育是留守兒童教育的主要陣地和主要渠道,學校、社會與家庭三者應結合起來形成有效的合力。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但要完成留守兒童在學校內的教育,同時還要有意識地注意到留守兒童的校外教育,以彌補校外教育的真空,從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那么,學校應該怎樣搞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呢?
作為留守兒童的班主任,不但應該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而且還應該密切地留意他們的思想和情緒變化及心理上的需求。對他們要增加額外的感情投入,使他們感受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得到親人般的溫暖,遇到困難有人幫助,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能向人傾訴,從而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應得到的溫暖和關愛,讓他們在心理上有明確的歸屬感。
班主任除了在心理上關心和愛護他們,還應在學習上多幫助他們,對于他們遇到的問題,要及時地給予解決,多給他們表揚,少給批評。對于他們取得的進步一定要多多表揚,多多給予信心。在日常的班級活動中,應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于他們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和組織各種興趣小組活動,鼓勵他們積極地參與,從而豐富他們的業余活動。在興趣小組的活動中,要多鼓勵他們主動與其他同學交往和交流,注重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與合作精神。從而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養成積極向上的意識和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
與正常兒童相比,留守兒童在敵對性、焦慮程度上都遠高于正常兒童,再加上無法與父母進行及時有效地溝通和交流,從而導致思想和認識上的不暢和偏差,就會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困惑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心理上的問題不斷沉積,不僅影響他們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更為他們日后道德過錯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出現埋下了隱患。因此,在學校教師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識和心理輔導基本技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留守兒童的心理沖突和心理障礙,使他們能正確處理好認知和情緒上的困擾,以幫助他們度過留守其間的心理危機階段,從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和養成良好的行為和道德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幾乎所有的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都非常關心他們的吃、穿、住和個人安全,但對情感的交流卻容易忽視,從而造成留守兒童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容易出現學習不認真,做作業粗心大意,玩的時候隨心所欲,學習的時候思想隨波逐流。對此,應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特別應該注重與家長的聯系溝通,提高他們對教育的認識。
學校應舉辦一些活動有針對性地轉變監護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幫助監護人更新教育觀念和方法,提高留守兒童的代監護人的素質,增強代監護人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使他們明白家庭也要重視“留守”兒童的情商教育,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注重全面的教育培養,從而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要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要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們的心里到底需要什么,并盡快可能的滿足和引導。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要經常的和留守兒童談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也可以給孩子的家長打電話,讓家長及時的和留守兒童談心,更加全面地了解留守兒童的心里上、身體上、學習上的情況,同時使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無處不在。另外,老師還應該經常的和代理監護人聯系,以了解留守兒童在家里的表現和思想動態,共同探討和制定教育孩子的策略和辦法,及時地使孩子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樣,三者的結合就給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總之,對于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教育群體,老師只能積極地行動起來,在搞好學校教育的同時,要經常給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聯系,從而提高他們的監護意識,教育意識等;對于留守兒童的家長也要經常通過電話向他們匯報留守兒童的學習和心里情況,以使家長放心。要不斷地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給留守兒童創建一個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讓他們重拾已經丟失的信心,感受到老師和其他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的心回到課堂上來,使他們的生命之花綻放得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