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冬梅
(濟南市槐蔭區青少年宮)
少年宮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小學生在課余和學校以外的廣闊教育空間,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通過“校外德育活動的實踐與研究”充分發揮少年宮獨特的教育平臺作用,拓展校外活動空間,搭建多樣的活動平臺,改變單一的說教,突出實踐體驗,面向區域推進,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主動發展的活動空間。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游賞園林享受天人和諧、光風霽月,漫步阡陌品味辛勤耕耘,植出堅韌;走進社區,義賣捐助,奉獻愛心,歆嗅贈人玫瑰之芳馨;走進企業,親歷實踐,諗習企業文化,感受科技的奧妙;走進軍隊、走近英雄榜樣……精彩紛呈的校外德育活動若流光溢彩的瑯玕串成珠鏈,熠熠生輝。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見聞實踐中體味、思索、感悟,升華為道德的理性層次,上升到一種自覺的境界。當道德被學生自己去追求、體驗過后變成獨立的個人信念時,便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
開展槐蔭區中小學生思想道德辯論賽,為學生搭建思辨平臺。在賽制和辯題上別出機杼、努力創新,引導中小學生在語言和思維的較量中獲取智慧、感悟人生、思考社會;活動的開展經歷了三次造勢,體現三個層次。第一階段,面向全區中小學生征集辯題、評選最佳辯題,從“老人跌倒了該不該去扶”“成大事者拘小節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校園生活該勇于創新還是墨守成規”“網絡游戲對青少年的成長起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代溝的主要責任在父母還是子女”“小學生應不應該和同學聚會”等等,這些辯題可以看出學生在洞察社會、思考社會現象;第二階段,引領學生深入思考,領悟內涵,學習辯論技巧,充分備戰;第三階段,創設辯論舞臺,以校為單位組建參賽隊參加辯論,賽場上時常聽到妙語連珠、擲地有聲、語出驚人,讓我們感受到了在唇槍舌戰中,學生們對問題深刻的剖析與理解。活動持續一個月,掀起了一次次高潮,同學們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深刻認識,寓教于激情飛揚的辯論賽季之中。
(1)開展槐蔭平陰青少年交流體驗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平陰農村,體驗農村的學習與生活,同學們與平陰的同學一同上課,互通有無。走進農家院飲食起居,品嘗特色小吃。來到田間地頭,與莊稼對話。蘑菇洞中成群的蘑菇,美術廠里精美作品的制作流程,都讓城里的孩子們目不暇接,充滿了好奇。最為記憶猶新的是十幾個村莊僅有這一所小學,校車每天接送孩子們上學,一圈下來幾個小時,農村孩子們上學的艱辛震撼著濟南的每一位師生。同學們在兩天的體驗活動中開闊了視野,懂得了辛勤勞動的內涵。體驗最真,教育無痕。此項活動已在濟南教育電視臺播出。
(2)槐蔭區青少年大型義賣活動在濟南市森林公園隆重開展。來自全區41 所中小學校在賣場設立了店鋪,共有300 多名師生參與其中。學生們提前都做了精心的準備,義賣物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校特色社團的優秀作品;一類是久置不用但仍有利用價值的物品,如文具、書籍、玩具、碟片、裝飾品、自己創作的DIY 小物品等。學生們還給自己的店鋪起好創意店名,準備好廣告宣傳語、宣傳海報、展板和綬帶等宣傳物品,并提前安排好了售貨員、收銀員、推銷員、導購員和現場制作等人員分配。義賣活動一開始,便十分火熱,小推銷員們有的吆喝,有的討價還價,有的專心制作,有的折扣贈送,忙的不亦樂乎。他們用熱情的服務和禮貌的接待打動著在場的每一位買家,在場的家長、游客、老師和同學們爭相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購買,場面非常熱鬧。
本次活動共籌集義賣款6345.6 多元,領養樹木96 棵,活動還評出了“優秀店鋪”“愛心小天使”“義賣小明星”“義賣能手”和“義賣達人”等多個獎項以鼓勵學生。所籌款項還以學校的名義在森林公園中領養愛心樹,并掛牌進行宣傳,形成了槐蔭區教育局的“愛心護綠專區”。在活動中同學們始終洋溢著燦爛的歡笑與激情,他們樂于愛綠護綠,樂于為泉城增添一分綠色,樂于團隊合作,樂于與伙伴交流互助,將德育寓快樂地實踐活動中,再次展現了校外實踐活動的德育意義。
開展了諸多活動之后,我們反思了教育效果。在實踐活動中,同學們會發現感動無處不在,最美就在身邊。我們創建表達平臺,讓學生真情表達,升華活動內涵,反饋活動的教育效果。“七彩陽光·身邊最美”系列活動”——“身邊最美,詩文誦讀”及“身邊最美校園文學藝術作品征集活動。20 多所學校,987 篇師生作品參加活動,作品通過歌詞、詩歌、散文、記敘、書信多種文體,抒發了進取、感恩、責任、自立……種種真情,發于內心,流于筆端,內涵豐富、感人至深。槐蔭區美在槐,韻在槐。詩文展現了槐蔭孩子們槐的氣質,槐花的美德—奉獻、芳雅、質樸、純真。我們從中選取部分優秀作品,將其集結成《槐花集》。供更多的孩子品讀。
少年宮的《槐花報》是面向全區青少年的校外教育讀報,通過報紙向學生提供美文閱讀,透過文字影響學生;每周下午的公益課堂開設剪紙、面塑、民族舞蹈等特色課程,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實驗開展兩年以來,我們不斷探索,德育活動改變常規不斷創新,從校內的有限空間走向廣闊的大社會,改變說教為快樂的實踐體驗,讓學生能以體悟、感受、自省等自我生成性途徑發揮出了獨特的德育功能。研究提升了課題組教師校外活動的策劃能力及創新意識,推進了少年宮的校外德育工作。課題研究在區域德育教育工作中做了一個嘗試,并取得了預期效果。
行走在課題研究的路上,有許多困惑,很多迷茫,但是我們不會停止探索的腳步。深入的研究必須學會思考,努力前行;研究需要借力,不僅要凝聚全課題組的力量,也需要借力于專家。借力需要創造機會,也要抓住機會。在一次心理研究講座會上,我見縫插針,請教了省市教科研專家,解決了許多關鍵的困惑。
走進社區,義賣捐助,奉獻愛心,歆嗅贈人玫瑰之芳馨;走進企業,親歷實踐,諗習企業文化,感受科技的奧妙;走進軍隊、走近英雄榜樣……精彩紛呈的校外德育活動若流光溢彩的瑯玕串成珠鏈,熠熠生輝。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見聞實踐中體味、思索、感悟,升華為道德的理性層次,上升到一種自覺的境界。當道德被學生自己去追求、體驗過后變成獨立的個人信念時,便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
身處青少年宮,踐行著校外德育活動的實踐與研究,我始終為美麗的教育夢想探索著,幸福著。樹校外德育蔚然風,愿得天下英才而德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