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易
(秦皇島市撫寧縣留守營學區張各莊初級中學)
我們首先要明確,學生由于他們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經歷狀況,在探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時仍然需要教師的指導。因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教師在活動中是積極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教師要對學生的活動加以有效指導”。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組織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結合起來。既要徹底對學生放開手腳,又要讓學生活動時有章可循。不能讓課程活動停留在讓學生玩一玩、看一看這樣的淺層次上,活動表面化現象嚴重,一堂課只走形式、光徒熱鬧;活動還要有實際效果,那么,教師在指導上的“度”應該如何把握呢?
比如,我在開展《巨大的自然災害——地震》主題活動時,是這樣創設情境的:
師:最近,我們國家地震頻繁,災害嚴重。多媒體出示玉樹地區地震災害視頻。學生觀看。
師:大家看完以后,有什么想法呢?
學生主要有3 種想法。有的說,災區人太可憐了,應該怎么去支援災區(受災以后);有的說,地震太可怕了,怎么能事先就知道地震的發生,從而避免或減小地震造成的災害呢(受災以前);還有的說,要是咱們這地震了該怎么辦呢(受災時)?
師:那么,我們先來研究什么呢?
學生經過討論,決定按照災害的發生順序進行研究,先研究地震之前,然后研究地震發生時,再研究地震發生后。
通過這樣創設情景,很自然地引起學生對地震災害的關注,引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從而圍繞地震災害這一主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為下一步生成小課題奠定了基礎。
也可以由學生來提出主題,教師幫助篩選。主題的選擇來自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學生在活動中興趣會更加濃厚,同時也有針對性,有實踐的土壤。比如,在談到應該多讀課外書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啟迪思維時,很多學生說課余時間少,看書時間短。有的同學就提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何可以加快閱讀的速度這個問題。可是由于文體不同,閱讀重點也會相應地有所不同,所以,我讓大家分文體來進行研究,大家經過討論后決定,先研究對記敘文的速讀,于是就有了《快速閱讀記敘文,整體感知主要內容》一課,大家通過研究,總結出快速閱讀記敘文的一般方法。
不是把學生領進門,帶入了主題研究后,教師就無事可干,剩下的研究全由學生去完成。教師在活動中也是積極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時刻把握住學生研究的方向,以免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偏離方向。
在研究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研究,使他們的研究始終在已經確定的問題上進行,如果有干擾,要幫助學生弄清原因,引導他們重新回到原來的問題上。比如,在《探究鼠婦分布的影響因素》一課時,由于尋找鼠婦是在室外進行的,開放性強,有的同學過了一會兒注意力就不集中,就開小差了,這時就要及時地提醒學生,把他們拉回到研究中來。
教師在研究過程中,仍然要做“適度”的指導。在學生研究過程中的指導,需要教師具有清醒的頭腦、敏銳的洞察力,需要教師認真的觀察和分析。既不能指導的過于寬泛,針對性不強,缺乏具體的指導行為和指導規范,流于形式化,以致使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又不能指導的過于細致,越俎代庖、包辦代替、親力親為、面面俱到,剝奪了學生思考和實踐的權利,以致于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
有的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會遇到新的問題,感到困難,就停滯不前。比如,在《泥藝篆刻——印紐的塑造與刻制》一課中,學生自由塑造、刻制印紐。有的同學拿著泥坯轉來轉去,工具拿起這件來,又放下,換了一件工具,在泥坯前虛空著比劃幾下,又停下來了。我發現了這種情況以后,就問他原因,他說不知道應該從哪兒下手,生怕弄壞了。這時,我就告訴他如果弄不好,可以先在摔好的泥坯上繪制好形狀,然后用刀刻,鼓勵他要大膽,即便壞了也沒有關系。過了一會兒,他做了一個三角形的印紐,盡管有點歪,畢竟做成了。我肯定了他的成果,然后又啟發他,對于這種比較規則的形狀,能不能在塑形階段,通過摔制和利用拍板的拍打直接塑制成型呢?他用這種方法也做了一個印紐,盡管做的還不如上一個,但看他似乎比原來還要高興。我覺得開始的指導有點寬泛,這次指導就是適度的。
評價,一方面,是指導學生自我評價及生與生之間的評價;另一方面,是教師對學生小組及個人的評價。
在評價時,應重參與、重過程,評價內容的綜合性和過程性,評價標準的公道性以及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
綜合實踐活動要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重視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覺參與評價。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在實踐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評價,并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同時,要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于實踐、勇于創新,不斷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
綜合實踐活動就是這樣一門不斷改進的、開放程度很高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課程,是一門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課程,是一門內容豐富、方法多樣的校本化實施的必修課程。通過反思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發展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可以運用閱讀、分析、討論、調查、統計、詢問、上網查找資料、請教專家、實驗……多種手段進行研究。這一方面,可以使研究進行得更加充分,從多個方面確定研究結果,結論更加具有說服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全組成員,都能獲得活動機會和積極體驗。
[1]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3]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
[4]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若干問題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