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寧 宮阿芳 陳曉麗
(山東省昌邑市第一中學)
課改,像一股春風吹綠了課堂內外;像一聲春雷,喚醒我和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像一片春雨滋潤了孩子們智慧的心靈。在課改的浪潮里,我揚起了風帆,不斷前進,不斷提升,不斷地成長,不斷完善了我的教學行為及其價值取向。
在新課改這個大舞臺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了體現歷史學科特點,真正做到以史為鑒,提升人文素質,我逐漸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課堂上不再是固守“一言堂”的傳統,而是想方設法為學生搭起小組合作相互學習點評的平臺。
“情境教學”是對新課程改革的一種有效的探索,創設歷史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自體驗歷史情境,提高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強化、鞏固、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情境體驗法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歷史環境”中感悟歷史,而且可以在高效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較快地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
為了設計《五四運動》這一課,一方面,我精心準備,花了許多時間為學生搜集了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圖片。例如,為了使他們能感受“弱國無外交”的恥辱,下載視頻《我的1919》。另一方面,我大膽放手讓學生準備,首先將班里六個小組的組員再次分ABC 層,要求B、C 層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A 層點評,其余同學補充并質疑。
上課前是十分忐忑的,孩子們沒有教學參考書,不能上網查資料,怎么能完成任務呢?唉!試一試吧!上課,令我大吃一驚,孩子們排了一出歷史情景劇,用精煉的語言,夸張的動作,驕傲地向我展示了五四運動的兩個階段。
第一幕:六名學生手搖旗幟,高呼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游行到東交民巷使館區,遭到兩名人高馬大的北洋軍閥阻攔,轉道曹汝霖家,痛打賣國賊,軍警出動逮捕學生。
第二幕,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北洋警察一溜煙兒嚇跑了,賣國賊低頭接受孩子們的譴責。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
這時我展示一個表格,五四運動兩個階段的主力、地點、斗爭形式、結果分別是什么?老師,我知道……老師,我知道……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說著,看著他們興奮的樣子,我不由得被深深的感染了,我有意識地為學生留下活動的時空,把學習與情景劇結合起來,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望著學生靈動的眼睛,我突然感到靈光一閃:是啊,給學生一點陽光,他們就能展現出一片燦爛。為什么不能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呢?于是,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不再直接給學生出示答案,取而代之的是激勵性的話語:舉起你的手,比一比,誰的腦筋動的快。不能小瞧他們啊,還真不賴!課堂上,孩子們有時候低聲閱讀,有時會心地討論,有時會向我提出尖銳的問題,氣氛甚是熱烈。下課了,孩子們對我說:“老師,行吧?下回俺們還表演。”
編演歷史劇活動,融合了口頭、肢體語言表達活動,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這是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活動教學模式。編演歷史劇是體驗性學習的重要途徑。我對自己說,相信孩子們!一定要傾注所有的智慧和熱情,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上好每一節課,把學生們這份寶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下去。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探索,由思考而產生的創造,帶給他們的將是永遠的印記。在這里,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創造,成了知識的主人。當然這也是只有在課改以后的課堂上才會有的新現象。新課改的理念告訴我:學生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尋找整個知識大海的能力!
新課改讓我認識到:教師應該是“指揮者”,與學生共同奏出優美的旋律;教師應該是“配角”,把學生襯托得光彩照人;教師應該是“熱線”,讓學生永遠感到鮮活與新穎……面對著一個個充滿著靈性的教育對象,教師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與學生平等對話,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注重激勵學生自得、自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在探究、質疑、問難中學,致力于營造開放、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允許他們“針鋒相對”,善待他們的“天馬行空”,保護他們的“桀驁不馴”,鼓勵他們“各領風騷”,才能造就出一幅富有生機、活力的生活、學習畫卷。
我面對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課堂機智,更重要的是積累知識,打造一堂有深度、有厚度、有思維含量的課。教師應盡量通過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語言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歷史。讓學生自己去看、去聽、去了解歷史表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以前,我備課時更多的是參考教材,以綱為綱,以本為本。而如今的新課改強調以學生為本,這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對我來說,挑戰與機會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如何面對這些變化,如何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武裝頭腦,新課改給我留下了發揮無限智慧和創造力的空間,只有認真領會了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視角。
無水無以成江河,無知無以成教師。我既要學習多媒體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又要閱讀大量的新課改方面的信息,如“四環節雙循環大課堂”,了解當前課改的動向。特別是青年教師課改大賽,我不斷的聽課、觀摩、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斷嘗試著改變著自己教學方法。我發現,原來教學也可以是一種“溝通”、一種“合作”、一種“交流”、一種“分享”,課改下的學生,也是敢想,敢說、敢做,也是樂于展現自我的。身為教師,我們不能把教書育人降低到只傳授知識的層面上。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通過學習不斷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從教素質。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去培育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以真誠的愛心去溫暖學生,以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用美麗心靈的力量,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課程改革為我們這些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難得的機遇,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改,就如同那汩汩的溪水,只有時時地更新,才能永流不竭。我在課改之路上要勇于探索,不斷創新、不斷豐富、不斷深化。
一個動聽的、清晰的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便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里,把知識一同帶進去。我再一次告訴自己,向著陽光,永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