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華英
(浙江省衢州市聾啞學校)
隨著我國經濟、科技和教育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開展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融合教育實踐,但大多數學校處在探索階段,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誤區,從而降低融合教育的質量。
如某幼兒園中班幼兒韻律活動課的導入環節(班中有2 名聽障兒童):
師:今天,小老鼠要來做客,它來了嗎?(老師敲擊隱蔽處的鼓,幼兒聆聽鼓聲,感知聲音的有和無。)
老師敲一陣急促的鼓聲,引導健聽幼兒給聾兒示范做招手和張手的動作,學會對聲音的有、無情況做正確的反應。
可以看出,老師在這個活動環節中充分考慮了聽障兒童的發展需求,但降低了健聽幼兒的發展目標。如老師敲鼓讓全體幼兒感知聲音的有無,目的是通過健聽幼兒的示范作用,帶動聽障兒童對聲音的有、無情況作出反應。然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藝術領域的中班目標建議“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他對音色、強弱、快慢的感受”。因此,老師對健聽幼兒的目標明顯過低,活動環節的設計也是圍繞聽障兒童為中心展開,忽視了健聽幼兒的發展。
反思:平等性原則是學前融合教育的精髓,在保教過程中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兒童,又要顧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既不能為遷就學前特殊兒童的教育而忽視了普通兒童的發展,也不能置學前特殊兒童于不顧。普通兒童和學前特殊兒童的共同發展是學前融合教育的目標,保教決不能以犧牲一方的發展為代價。
建議在學前聾健融合活動中,教師應面向全體幼兒,以健聽幼兒的發展目標為主線,兼顧聽障兒童的發展需求,在教學活動中關注聽障兒童的習得情況,課后記錄聽障兒童不能完成的情況及原因,為個別化指導提供參考,以此縮小聽障兒童與健聽同伴的發展差異。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把握好對聽障兒童的關注度,結合他們的現有水平,遵循“教學最近發展區”的原則,適度地、有選擇地讓他們回答問題,使他們“跳一跳,夠得著”,忌過分頻繁或忽略。
如某幼兒園中班語言活動看圖說話環節(班中有2 名聽障兒童):
師:哎呀,大象的肚子好餓呀,我們和它一起去找東西吃吧,找到好吃的,我們一定要大口大口地嚼一嚼。(生生互動練習咀嚼,進行口腔放松訓練。)
老師在上述語言集體活動中設計的口腔放松訓練,建議放在個別化指導中更為合適,理由一是此項活動對全體中班健聽幼兒能力發展受益不大,理由二是兩名聽障兒童的聽力補償程度差異較大,他們的構音能力也不盡相同,在個別化指導中進行構音訓練更有針對性。
反思:在學前融合教育活動中,對聽障兒童的特殊指導服務要處理好集體活動與個別化指導之間的關系,在集體課中注重全體幼兒各年齡段發展能力的培養,而聽障兒童的個體差異教育則在個別化指導中進行。
對聽障兒童來說,在融合教育集體活動中,不僅僅是課堂集體教學中通過健聽幼兒的示范來參與,更重要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能積極主動地融入各項集體活動中,獲得全面發展。如逐步適應嘈雜的聽覺環境,提高自我正音的能力,豐富語言的表達,學會與人交流合作等。
聽障兒童個別化指導,以適應聽障兒童差異為前提,以他們現有水平為基礎,以滿足他們個體發展需要為目的。融合初期,如果水平與同班健聽幼兒差距較大,建議在個別化指導中側重短句聆聽與對話交流、詞語及短句構音的穩定性訓練。融合中期,可側重培養理解句群、長句中發音的穩定性訓練,并引導學會提問。融合后期,注重差異補償,圍繞幼兒課程,對不能掌握的方面進行強化訓練,縮小差異,此外加強理解語言的段落和篇章,為今后讀小學理解整篇課文打好基礎。
如某幼兒園中班中安置了2 名聽障兒童小王和小李,小王的左右耳聽力損失均在70 分貝左右,佩戴助聽器后調試效果適合,但肢體動作不協調,反應較慢,正在學習察知聲音;小李全聾,左右耳聽力損失均大于120 分貝,屬于極重度耳聾,補償后效果不佳,智力正常,模仿能力強,與班里的孩子還不能完全融合在一起。
從老師的描述和安置情況看,聽障兒童小王聽覺補償效果較好,現安置在中班,其生理年齡應為5 歲及以上,正在學習察知聲音,還處在聽覺訓練的初級階段,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較低。參照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的“語言能力評估標準”,推測聽障兒童小王的語言年齡約為1 歲,與同班5歲的健聽幼兒發展水平差距過大,很難跟上健聽幼兒同伴的發展,建議將小王安置在托班較為合適。
反思:在學前融合教育形態下的保教應該考慮兩個維度:年齡發展適應維度和個體發展適應維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理年齡和語言年齡。因為聽覺補償效果和助聽輔具配戴時間的差異,聽障兒童的實際語言水平往往滯后于生理年齡,在考慮聽障兒童安置到健聽幼兒班級時,應結合他們的聽覺、語言、認知水平與生理年齡,綜合考慮放置相應的健聽幼兒班級。
另外,要慎重考慮聽覺補償不良的聽障兒童參與融合教育。如上述中班的聽障兒童小李,聽覺補償效果不佳,只能部分融入到健聽幼兒的活動中,在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較強的活動中獲得發展,但在語言發展方面進展較困難。隨著年級的增高和教材難度的增加,如果個性化的指導服務跟不上,聽障兒童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常常會日趨減少。在目前情況下,此類聽障兒童家長在選擇學校時,應結合孩子本身的發展水平和性格特點、家長自身情況、對孩子終身發展的期望、本地普通學校的特殊兒童個性化服務水平等因素,選擇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還是到普通學校融合,值得慎重考慮。
綜上所述,學前融合教育活動,不僅要考慮促進特殊兒童身心發展,同時普通幼兒的各項能力和親社會行為也要得到更好的發展,使融合教育真正達到雙贏,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