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金 馬風建
(山東省膠州市第十九中學)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教育觀念也在不斷更新,美術教育的內涵在日漸豐富。美術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為學生創造用多種感官去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實現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追求真、善、美相結合的人生境界。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這個定義雖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質問題,對我們討論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啟發的。所以,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審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與蔡先生的觀點是相通的。
必須糾正認為審美教育就是“藝術教育”的錯誤觀點。藝術固然比較集中比較典型地表現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較充分地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判斷和審美理想,但是,審美教育的內容并不限于藝術。“自然美、社會美,特別是社會美,作為審美教育的內容,其作用是不應低估的。”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把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共同納入美育的范圍,把三者結合起來,而藝術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擔首當其沖的作用。
由此,我們認為,審美教育就是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具體地說,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們的情感,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
在學校教育中,音樂、體育和美術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課程。但光靠這幾門課是不夠的,這個任務的完成應該由各門課的教學來共同承擔。而音樂、體育、美術,特別是美術,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和措施,并主動配合學校教育的各方面,構成美育的統一的整體。
處于少年時期的初中生,是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時期,在他們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強等特點;另一方面,已出現了青年的某些年齡特點。他們身體的發育還不成熟,體力和意志還不太強,易于沖動,缺乏克制能力,興趣廣泛而不穩定,好動而容易犯規,對于生活中的善惡美丑還缺乏辨別能力。這些身心特點,都說明了初中學生教育的艱巨性。
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美育,在初中階段的任務,是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鑒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并輔之以初步的創造美的技 能訓練,完成一定的低層次的美麗創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在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活動中,首先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在美術教學中,美術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很直觀的形式之一,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美術課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受美。
多媒體教學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美術課當然也不例外。在欣賞課教學中,它更是一個很好的助手。例如,學習《北京故宮》和《巴黎羅浮宮》時,借助于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觀看欣賞大量的中、西方經典美術作品,在欣賞作品的同時,還可以配上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韻味中賞畫,感受作者的情感,由此轉入對美術知識的學習。美術是視覺藝術,音樂是聽覺藝術,兩者都是不可觸摸的,但都能帶給人們強烈的感受。在感受作品構圖、造型美的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社會風俗等相關信息,輕松實現多元知識的完美吸收。
古今中外,優秀作品數不勝數,在美術教育的舞臺上,我們應充分挖掘資源,通過對藝術品的高層次的欣賞,使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等都得到提高,這就是新課程標準中美術欣賞課應該起到的作用。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育。”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曾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些都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引導學生善于發現自然中轉瞬即逝的美。在美術教學中,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感知訓練,即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美”的眼光去認識和觀察周圍的世界。其次,教師在幫助學生捕捉大自然美好瞬間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良好人格品質的養成。在一部分學生的心里,“紅毛”“黃毛”成了一種時髦,假期中,更有一些中學生忙于整容,讓自己的著裝、外表更接近酷哥、靚姐。更有甚者,有些學生揮起拳頭,操起家伙,學起了“行俠仗義”的黑社會老大,對社會產生了一定的危害。針對這種現象,在進行美術教學時,組織學生展開“真、善、美”的大討論。并利用畫家刻苦求學的曲折經歷、美術作品描繪出的動人畫面、我們身邊發生的感人事跡等典型資料,對學生進行真、善、美的教育,讓學生了解人的美分為外在美和內在美,而內在美重于外在美,逐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由此可見,美術教育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美的創造過程,更是一種心靈美的塑造過程。
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途徑,全方位地引導學生將生活中那些美好的記憶以藝術手法呈現出來,逐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觀,從而以藝術美熏陶他們日常的思想言行;并培養他們利用豐富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良好的價值觀去熱愛祖國傳統美術文化,去熱愛世界的多元文化。我們學生只要能用心欣賞美,以美感召人,真善美就會在孩子的內心深處萌芽,藝術之花和人文之花就會爭奇斗艷、美麗芬芳!
美術不限于繪畫。隨著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美術的觸角已伸向了商品經銷、印刷工藝、建筑裝飾和服裝設計等廣泛的領域。培養未來勞動者素質的美術教育,理應在上述這方面發揮作用。新編美術教材中,列入了諸如紙盒包裝,廣告招貼、標志設計、壁掛設計、服裝設計、折紙建筑等內容,都是為了教給學生實用美術的知識,并訓練其進行實際設計的初步技能。這些課題內容的教學并不要求學生成為將來的設計師(當然不排除這種可能性),目的在于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激發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愿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