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明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印莊鄉印莊中學)
美育被明確地列入教育大綱,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重大發展和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美術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藝術創作家,但是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發展創造性思維,陶治其情操,起著積極的作用。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
人們常說,現代學校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實際上,對美育的忽視程度絕對不亞于德育。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生活的水平也不斷提高,對于美好的事物感觀也在層層變化。而我們要打破陳舊的思想去接受新的事物,就必須接受審美教育。美育實際上就是一種人的感性教育,感性長期處于理性的壓抑之下。正是這種長達幾千年的壓制,使人們曾經有過的敏感與激情消失殆盡,成千上萬的人開始變得麻木不仁。水往低處流,人向高處走。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和需要,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美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實踐中,我打破傳統,不把學生當容器,不拼命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填鴨式的定向思維,堅持以美育心、以心賞美的人本主義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里,我和大家談談如何在美術課堂中實施美育教育,成功發揮美育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但重視教學過程,而且注重知識生成過程,更重視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
在美術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臨摹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學畫方法,一種踩在巨人肩上上樓的好方法,這種教法的確能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技能,登黨入室,但也帶來不少弊端:思維受到束博,畫面效果呆板,千篇一律。我認為應拓寬臨摹概念,以原作為主,但可取舍。形式、內容、構圖、表現對象基本相似即可,色彩亦可加以變化,這樣能給學生一個創造大地,加強創造意識,使他們求異思維、想象力、情感的表現有舒展的可能,并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還要注重學生的參與,讓他們能夠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觀點,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美術的樂趣,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陶治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審美能力。同時,我還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培養了他們的一種探究精神,注重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教師要像一個磁場,能吸引全體學生。運用色彩、線條描繪婀娜多姿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態的自然風貌、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讓學生感覺到美的事物,進入美的境界。反之,講得枯燥乏味,學生不愿意聽,批評、指責接踵而來,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徒勞而無功。所以,講得生動,是教學的第一要務,是老師應追求的目標。
在學習知識過程中,要注意生活化、感性化、興趣化、交流化,讓學生動手,注重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這也是一個比較難以攻克的關口,老師要因人而異,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因,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讓學生覺得上美術課是一種美的享受,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副課。美術課一直以來被視為副課,學生上課時涂涂畫畫一幅作業,就是一堂課,大部分學生不會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美術課真正能體現出來的美的感觀,教師們的教學方法也過于陳舊。所以,教學理念轉變是深化教學改革的前提,更是關鍵。
學生常被枯燥的美術知識和單調的技能訓練所困擾,教學在一種刻板機械中反復,久而久之,就會因此喪失了對美術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心理。美術教學的趣味性,是審美教育發生情感體驗和優化效應的心理機制,就要變單調為豐富多彩,變刻板為生動活潑,變機械為愉快靈活。任何有趣的事,對學生來說都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在教學中,可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情感傾向場地,以各種趣味性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吸引學生,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美的學習活動中來。當學生進入一種特殊環境面對特殊的審美對象時,耳聞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新異的事物,新鮮感會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組織教學時教師優雅的儀表,親切而真誠的問候,清晰簡潔的談話等,都會使學生感到輕松、和諧和愉快,使其產生良好的審美心境,這是一種對學習形態企盼的、渴望的情緒。創設教學情境,對優化審美教育效應起著一個重要的鋪墊、烘托和促進作用。
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賞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過構思、構圖和色彩,表現了中華民族騰飛起來了的信心和氣魄。欣賞白石老人的國畫《卻教蜂蝶為花忙》,透過蜜蜂在艷麗的鳳仙花旁飛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頌揚了勤奮勞動的精神。作者從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達出高雅的審美情趣,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品味、鑒賞激起了對普通勞動者的敬慕。
美術繪畫課的教學除了學習線條、形體、空間、明暗、色彩和構圖等藝術、語言之外,還要學習臨摹、寫生和創作等藝術的表現手法。例如,靜物寫生課,不管是一瓶沐浴著陽光、擺在窗前的鮮花,還是隨意堆在桌上的肥碩水果;不管是一組閃耀著光澤的玻璃器皿,還是剛買回來的新鮮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橫生的形態,都能給學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頭像繪畫課,不僅使學生明白頭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還要懂得“形神兼備”的意義。人像的美,并不是“濃眉大眼”或“櫻桃小嘴”等概念,關鍵是創造生活中有個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聰先生的肖像畫《老礦工》,極為生動地刻畫了一位從舊社會生活過來的老礦工的形象。在老礦工布滿皺紋的臉上,可以看到這位煤礦工人的艱苦勞動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樣善良、淳樸和敦厚。美術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為評價標準。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對形象的感受、想象與思考,認識肖像畫的藝術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