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波
(吉林省梨樹縣泉眼嶺鄉中心小學)
語文不僅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語文可以是學習語言手段,也可以是學習文化工具。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之中,不僅可以提升語文教材的藝術美,也可以拓展教學視野。基于我國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語言知識,并且傳統文化中的文學藝術作品更飽含傳統文化底蘊,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等,對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積極影響。同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教學,將傳統禮儀以及風俗習慣滲透到學生教學中,也是規范學生基本言行的重要手段。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中是以古文教學為主,傳統文化滲透能力較差,小學生對古文學習缺少鑒賞過程,斷章取義現象嚴重,導致傳統文化滲透出現障礙。小學語文教學中欠缺對學生傳統文化的熏陶,“字以傳情,文以達意”的傳統文化教學中,不注重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多以完成教學任務為重,不注重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的挖掘,滲透力度不夠,降低教學質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優化語文教材,在有限的文章中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最大化地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好。語文教材要簡單易懂,蘊涵民族美德,對于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美古詩詞,可以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的同時,滲透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意境美。如在《題破山寺后禪院》學習中,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妙雪清晨,破山寺后禪院清幽脫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詩人頗為濃厚的隱逸情懷,讓學生學會賞析傳統文化詩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使學生感受傳統美德,提升學生的品位,教學中,重視表達,陶冶情致,激勵學生可以運用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古詩詞、民間諺語、格言警句,在語文課上滲透這些知識,使學生可以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使學生誦讀傳統經典,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到古人高尚的品格情操,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發展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韌性。如在向學生講解成語“禮尚往來”時,有的學生多應該是“上”,而不是“尚”,這個時候老師不應該以自己懂得多就無視學生的質疑,可以用學生能夠接受的語言,給學生引入典故學習,告訴學生這個成語出自《禮記·曲禮上》,意思是在禮節上要注重有來有往,“尚”在這個成語里代表注重的意思,并不是上下、到來的意思,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糾正自己的錯誤認識,也可以學到傳統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語文水平。
導入情景模式,可以介入竹竿舞音樂,使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從而引領學生去感悟古詩詞中的韻味和內涵,領會中華傳統古典詩詞的精華。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學生講授《三衢道中》這首傳統古詩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可以結合傳統時令文化,為學生講解該詩,梅子黃時恰逢梅雨季節,所以對于這難得的晴天更是驚喜歡悅。再如,在學習母親河的課文時,我們就可以開展關于長江黃河等相關的詩歌吟唱會,學習名著時,可以為學生開展有關的歷史文化課堂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穩定性以及鮮明的民族性,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充分延伸到課外學習中,鼓勵學生課余品讀鑒賞傳統文化。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王安石《元日》這首詩中,“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教師可以將傳統的春節文化給學生進行滲透講解,人們喜歡春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也獨具文化氛圍。傳統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集中表現在人們對節日的尊重與喜愛。如中秋賞月、月餅等,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討論中秋賞月習俗,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喜歡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另外,在教學活動中,對于端午節、重陽節以及清明節和中秋節、新年等節日即將來臨之際,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對對聯、猜燈謎以及編中國結等相關的風俗民俗活動,讓學生收集一些與這些節日相關的小故事,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讓小學生學習到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實情,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喜歡傳統文化,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能力,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1]錢雪蘭.關于小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04):19 -21.
[2]范劍南.播下一粒種,收獲一份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J].考試周刊,2013,(75):32 -33.